第2章 諾貝爾的故鄉斯德哥爾摩(1 / 1)

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舉國歡慶。是年春上5月,筆者第一次走出國門。

那年,也是世界和平運動開展十周年,同年5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紀念大會,周恩來總理和宋慶齡副主席致電祝賀。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郭沫若主席,率團應邀赴會。筆者作為一名工作人員,隨同前往。

瑞典地處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半部。它在世界上是一個小國,但在北歐諸國中卻又屬它最大。從飛機上往下看,境內遍布湖泊,森林廣密。從北到南,海岸線直線距離不下2500公裏。北極圈就在它的最北部,那裏氣候寒冷,每年冬天大約有兩個月白天不見陽光,夏天有兩個月夜如白晝。不過,據到過那裏的人說,奇幻的北極光十分好看,難得一見。

首都斯德哥爾摩是座名城,建在半島南部和十四個青蔥小島之上,幾十座橋梁,有如條條錦帶,把這些包圍在湛藍海水中的島嶼連為一體。同荷蘭的水城阿姆斯特丹一樣,也有人將斯德哥爾摩譽為“北方威尼斯”。

這個城市,空氣新鮮,天空清澈,唯北極圈的影響也波及到這裏。我們是5月初到訪的,離開祖國時,記得北京的最高氣溫已超過20℃,而這裏卻仍涼意未消,竟不到10℃。

曆史上,瑞典統治過別人,也被別人統治過。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它均守中立。新中國成立後,它是北歐第一個同我建交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同我建交的國家之一。

說起斯德哥爾摩,就往往令人想起諾貝爾獎金。19世紀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貝·諾貝爾就生於此。1896年12月10日逝世後,根據他的遺囑,以他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用其利息分設物理學、化學、生理或醫學、經濟學、文學及和平等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每年到了諾貝爾逝世日,都在斯市音樂廳舉行頒獎儀式。國王和王後並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市政廳的藍廳舉行盛大晚宴。唯有諾貝爾和平獎是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發。

作為首都,斯市是王宮和政府所在地。市內,教堂、博物館多處,古樸典雅的中世紀建築物更是鱗次櫛比。

近年,聽朋友說,在斯德哥爾摩的西麵有個德洛特寧小島(“皇後島”的意思),島上設有瑞典王室的行宮和一個大花園,裏麵有值得一看的宮廷劇院(歌劇院)和建於18世紀的中式亭子,據說那亭子是當年瑞典王子作為生日禮物獻給喜好中國傳統藝術的烏爾利卡皇後的。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德洛特寧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筆者雖到過瑞典兩次,但從未去過那個小島。

筆者第二次訪問斯德哥爾摩,是在60代初。那次是從瑞典的隔海鄰居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乘車上輪渡,橫跨厄勒海峽,在瑞典最南端的重要港市馬爾默上岸,整個過程一兩小時。然後,沿公路北上到達瑞典首都。哥、馬兩地自冰河時期即被大海分開。近代雖有了輪渡,但仍諸多不便,如遇天氣惡劣,輪渡索性停航。隔海相望的兩地(兩國)居民,都盼望有朝一日能有座大橋,飛架東西,令天塹變通途。前幾年聽說,經過上世紀90年代的努力,一個連接兩地長達15公裏的公路和鐵路雙層跨海大橋已經落成,並於2000年7月投入使用,從而實現了人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