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 六月七日 星期四晴,熱
晨七時起,隨鮮老、郭晉華步行到鼓樓義祥樓清真館吃有名的羊肉泡饃。泡饃在熱天已過時,倒是水盆羊肉非常好。羊肉絕無膻味,肥肉入口即融。羊肚味亦美。三千元一份,饃在外。
九時,由交通車送往西京招待所。出席西北土改委員會陝西省政府等邀請之座談會,節目甚長。韓兆鶚副主席主持,口才極好。北京參觀團由許聞天作綜合報告,另由周華康、顧正容等補充專題意見,費一小時。西北大學土改參觀團傅庚生、張宏等四位報告,比較詳細,費二小時。陝西省土改視察團兩三位報告費一小時。此外又有個別發言,最後由西北土改委員會秘書長黃琪(廣東人)答複上麵幾位所提及之問題,由韓副主席致結束語。至下午二時半閉會,曆時五小時半,內容豐富,聽眾興奮,不感疲倦。
在西京招待所用過茶點,利用交通車即出發遊大小雁塔。出南門,先到小雁塔(出南關西南三裏許)。塔在薦福寺中,有碑記雲:寺址原為隋煬帝藩邸,唐高宗麟德年間為寺。初名大獻佛寺(一雲獻福寺),武後天授初改名薦福寺。宮人為天子薦福造塔(一雲中宗時宮人出資建塔)。塔十三層(一雲十五層),高三百餘尺。俗名慈恩寺塔為大雁塔,此塔為小雁塔。西域式。形式頗似杭州之雷峰塔。明嘉靖乙卯地震,塔裂為二,後又地震,塔複合,今塔之中間,仍留裂痕,自頂而下,成一直線,誠奇觀也。寺中有一口大鍾,金明昌壬子(1192)年製。出自武功河岸,有婦坐石搗衣,忽聞聲自石出,響震數裏,發之得此巨鍾,移置於寺。“雁塔神鍾”為長安八景之一。此鍾比北京大鍾亭之永樂大鍾,才三分之一,且已有裂紋。
薦福寺,政和年間重修。碑記雲:此寺址在唐長安城內南門開化坊,今則在西安城外三裏許矣。
薦福寺今為中共中央西北局黨校。經商洽後,始得進內遊覽。校長招待茶煙,並為詳細介紹此黨校之曆史。
複前四五裏,至大雁塔。塔在慈恩寺中。我們從後門進,環視塔一周,並上至最上層。寺中駐隊伍,未洽,略看即出。指南雲:漢宣帝於樂遊原創建樂遊廟,至隋為無漏寺,唐高宗居藩時,為母報恩,改為大慈恩寺,並請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圓測等於寺中翻譯佛經。永徽三年,玄奘又請帝以七宮亡人衣物財帛於寺內,仿西域製度建五層雁塔以藏經。武後時塔頂坍倒,改建七層。其雲雁塔者,緣達親國有迦葉佛迦藍,穿石山作塔五層,最下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蓋此意也。塔基四麵,各十四丈,高十八丈。塔門石刻為顏立本畫,塔下《聖教序》碑為褚遂良所書。塔前有唐以來之題名碑石甚多,謂之“雁塔題名”雲雲。
顏立本畫今為一明人題詩所劃損。《聖教序》褚書分二石,在塔基層壁間,鐵絲網住,尚完好,鐫筆淺而有韻。塔基到處有宋元以來人題詩題名,書法均美。唯不見唐進士之雁塔題名,亦不見唐以後之多人題名碑記。未遊慈恩寺全部,或未發現。
登寺塔,南望即曲江、韋曲故地,今均為田野。塔之結構與小雁塔不同,上銳下廣。亦為西域式,比小雁塔高大。至今完好,並可登至最高層。此千三百年之古建築,實為宏偉;相信再過千三百年,亦可無恙也。
王寶釧窯洞(有廟)離大雁塔近,杜工部祠及玄奘墓較遠,時間匆促,皆未能去。
城南公路高低不平,加以卡車無頂篷,回來時滿身灰土,好像從土堆裏扒出來的,因有“大小雁塔一身灰”之句。今天沒有吃中飯,大家興致好,一卡車共四十餘人,在小雁塔與黨校商洽進內遊覽時等待很久。有名的講兒童故事專家孫敬修先生唱土改小曲及自己編的婦女解放小曲,娓娓動聽,描摹盡致,樂而忘疲。
晚飯後休息。九時雇車赴南院門,覓清華社會係托購之手工藝印花布式樣未得。到東大街買哈密瓜幹、葡萄幹及本地(陝南或川中?)手工編製之細竹絲扇。日內即將離西安,恐另無暇時逛街也。
(據日記整理並加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