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李紳《樂府新題》及其他(1 / 2)

《樂府新題》

白居易《新樂府》注雲,元和四年為左拾遺時作,共有五十篇,曰:(一)《七德舞》;(二)《法曲》;(三)《二王後》;(四)《海漫漫》;(五)《立部伎》;(六)《華原磬》;(七)《上陽白發人》;(八)《胡旋女》;(九)《新豐折臂翁》;(十)《太行路》;(十一)《司天台》;(十二)《捕蝗》;(十三)《昆明春》;(十四)《城鹽州》;(十五)《道州民》;(十六)《馴犀》;(十七)《五弦彈》;(十八)《蠻子朝》;(十九)《驃國樂》;(二十)《縛戎人》;(二十一)《驪宮高》;(二十二)《百煉鏡》;(二十三)《青石》;(二十四)《兩朱閣》;(二十五)《西涼伎》;(二十六)《八駿圖》;(二十七)《澗底鬆》;(二十八)《牡丹芳》;(二十九)《紅線毯》;(三十)《杜陵叟》;(三十一)《繚綾》;(三十二)《賣炭翁》;(三十三)《母別子》;(三十四)《陰山道》;(三十五)《時世妝》;(三十六)《李夫人》;(三十七)《陵園妾》;(三十八)《鹽商婦》;(三十九)《杏為梁》;(四十)《井底引銀瓶》;(四十一)《官牛》;(四十二)《紫毫筆》;(四十三)《隋堤柳》;(四十四)《草茫茫》;(四十五)《古塚狐》;(四十六)《黑潭龍》;(四十七)《天可度》;(四十八)《秦吉了》;(四十九)《鴉九劍》;(五十)《采詩官》。

元稹(《全唐詩》本十五卷《元稹》二十四)有《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序雲:“餘友公垂貺餘《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餘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元之十二首為:(一)《上陽白發人》;(二)《華原磬》(原注:李傳雲,天寶中始廢泗濱磬,用華原名);(三)《五弦彈》;(四)《西涼伎》;(五)《法曲》;(六)《馴犀》(原注:李傳雲,貞元丙子歲南海來貢,至十三年冬苦寒,死於苑中);(七)《立部伎》(原注:李傳雲,太常選坐部伎,無性識者退入立部伎,又選立部伎,無性識者退入雅樂部,則雅樂可知矣。李君作歌以諷焉);(八)《驃國樂》(原注:李傳雲,貞元辛巳歲始來獻);(九)《胡旋女》(原注:李傳雲,天寶中西國來獻);(十)《蠻子朝》(原注:李傳雲,貞元末蜀川始通蠻國);(十一)《縛戎人》(原注:近製西邊每擒番囚,例皆傳置南方,不加剿戮,故李君作歌以諷焉);(十二)《陰山道》(原注:李傳雲,元和二年有詔,悉以金銀酬回紇馬價)。

按,元微之十二首題,白氏五十首中皆有之。是李公垂最先作二十首,元稹和其十二,而白居易盡和之,又增三十篇,得五十之數也。今《新樂府》白氏獨專擅其名,微之之作已不為人注意,至於公垂之作,則久已佚亡,至可惜也。

公垂名紳,潤州無錫人,為人短小精悍,於詩最有名,時號“短李”。元和初擢進士第,補國子助教,故微之稱之曰“李校書”也。白氏注雲元和四年為左拾遺時作,則決與李作同時矣。而今白氏題下之注如:(一)《立部伎》則全同於李傳。與元稹注異者,不標“李君作歌以諷焉”一句。(二)《華原磬》注亦“李傳雲,天寶中始廢泗濱磬,用華原石代之。”“石”字是。元稹注作“名”者非也。下又雲,“詢諸磬人,則曰,故老雲,泗濱磬下調之不能和,得華原石考之乃和,由是不改”雲雲。不知是否當時李傳雲雲,抑居易所添也。(三)《胡旋女》下注雲“天寶末康居國獻之”。與李傳雲“天寶中西國來獻”詳略稍異。(四)《馴犀》下注與李傳亦同。(五)《驃國樂》注雲“貞元十七年來獻之”,與李傳雲“辛巳歲”又同也。元微之題下保存李傳凡八,白同其五,唯《蠻子朝》、《縛戎人》、《陰山道》三首,略去其傳。《蠻子朝》元稹詠韋皋通蠻國使入朝貢事,白作亦然。《縛戎人》則其中故事完全一致。《陰山道》所詠亦同是一事。雖無李傳,知和李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