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驛路梨花(1 / 3)

雖然李治的召令姍姍來遲,可到底還是來了,李治可以慢,王勃卻隻得快馬加鞭,龍門縣到長安得有差不多五六百裏地呢。

王勃此次進京隻帶了薛丁山和幾個少年軍的骨幹,經過了少年軍幾年的訓練,騎馬對王勃來說不是問題,再拜薛丁山的指導,薛家的獨門導引術讓王勃長得也不差薛丁山多少,他的體質早就不是雞都捉不住的書生了,帶著人手是為了安全計,畢竟路途較遠不多帶點人家人也不放心。

而讓薛丁山同行王勃是打算讓他去薛元超家認認門,也順便開開眼界見見世麵,當然自己也要讓薛元超幫參詳一下南部大開發的策略。

幾人一人一馬不停地奔馳,沿著汾河西下潼關,再過關中直趨長安。

話說薛丁山也真不愧是薛仁貴的種,連惡趣味都一般樣,幾人現在都是一介白丁,可白丁就白丁吧,薛丁山還非得學著他老爹穿著白袍,連少年軍也都這副打扮。

幾個少年人作白袍打扮,又騎著高頭大馬星夜馳騁,當然很惹人眼,偏生薛丁山還自我感覺良好,每每在路上或驛館裏碰上小娘子他還更來勁了,雄赳赳氣昂昂地唱起少年軍的軍歌,那模樣不知道勾走了多少小娘子的魂魄。

可兩天兩夜後,到了藍田縣地頭,眼看著長安城在望了,卻在這時出了麻煩。

這天是寒食節,也就是後世的清明節,這一天一般要禁煙火、冷食、踏青、采火種、祭祀,藍田縣的老百姓們當然也不例外,驛道上的人煙也多了起來。

深春雨後,氣爽景幽,王勃幾人不禁放慢馬步,一邊留連春景一邊踱步前行,因為此時縱馬容易衝撞路人,反正離長安也不遠了,也不差這一時半會。

薛丁山見美景春發,也慫恿王勃吟吟詩,其實他是想著撿點口水尾,到了長安可以附庸風雅,免得人家瞧不起他說他是鄉下來的土包子。

王勃信手拈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樹。”

幾個隨行的小夥伴們都讚好,唯有薛丁山聽了遙頭道:“不應景,不應景,雨都停了,而且你們看路人們都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哪有悲淒,況且咱們都離開東皋了,子安你還是念念不忘小杏花幹嘛?雖說俺是你大舅哥,可也不希得見你這小兒女情狀。”

邊說邊遙頭晃腦一副指點江山的樣子,要多欠揍有多欠揍。

這時一隊人馬迎麵而來,敲著銅鑼當當作響,幾人慌忙避到驛道旁,原來是朝廷的朝陵使,估計是李治派去給他爹他爺上墳的隊伍。

待朝陵使的大隊人馬過後,王勃朝薛丁山道:“我有一首很應景的好詩了。”

薛丁山馬上追問道:“快些道來,別賣關子,最恨不上不下的吊癮子。”

王勃信口吟道:“白袍將軍亦壯哉!西京昨夜捷書來。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列聖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

陸遊的這首詩,放在這裏還真的是太應景了,兼之王勃還改了一字,將這詩套到了薛仁貴身上,這下子薛丁山總不好說三道四了吧!

可薛丁山這家夥就是嘴賤,顧左右而言它道:“這都深春了,哪裏有梨花?亂來,亂來。”

此時驛道上來了一老漢和一姑娘,帶著鬥笠挑著擔子,估計是去祭拜的,薛丁山發了人來瘋,催馬上前朝老漢一禮道:“老丈請了,這附近有梨花不?”

老漢聽到薛丁山的問話很奇怪,但還是捺住性子回道:“這位小郎君請了,梨樹倒是有,但花時已過都謝了。”

薛丁山這家夥卻不知趣,為了出王勃的洋相繼續道:“沒有梨花嗎?難道是我眼花了,剛剛才看到梨花的,一樹梨花開,淺香露潔白,最喜純無色,低嗅醉芳懷,哎呀,可惜了,可我明明好像聞到梨花的香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