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夷,古國名,都城為麥丘邑,是我國原始部落時期,活動於山東中、東部的東夷人一支。殷周時分布在今山東半島東北部。魯襄公六年為齊所滅。《書·禹貢》:“萊夷作牧。”孔傳:“萊夷,地名,可以放牧。”宋王禹偁《黑裘》詩:“野蠶自成繭,繰絡為山紬。此物產何許,萊夷負海州。”
萊夷部落是我國先秦時期活動於東部沿海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是山東半島的土著居民。大約到商朝後期,萊夷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萊國。
萊國有著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富饒的物產,曆史悠久,文化發達,是中華民族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但是自周代以來,受“萬世一係皆源於黃帝”的觀念以及儒家“尊夏卑夷”思想的影響,曾經非常燦爛輝煌的東夷文化逐漸受到輕視和貶抑。萊夷作為東夷支族,其文化更不為人們所知,以至於到春秋時期,內地人們依然和過去看法一樣,把它當作夷區,不問不聞,造成了曆史上的空白。
小說的女主角皋小小是萊夷人的後代,原則上萊夷人姓氏以萊氏、薑氏、子氏、紀氏較多,為了躲避戰禍,很多遺留下來的萊夷人都改姓了山東半島較多的漢族姓氏,如皋氏(即現在的高氏)。
小說中的萊夷神教崇山天尊(指古代的崇山天尊)本姓萊,名無上,因作品中此人並未出現,故以天尊統稱。
萊夷神教為萊國的一個大宗教,信徒多為土著人,即萊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