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3)

田澍中

本書作者礪平是沁水籍“三平美女作家”之一,長期固守沁水本土,筆涉詩歌、散文等領域,有詩文集《哪種離別不憂傷》麵世。另兩位是葛水平和楊平。葛水平是名揚全國文壇的一級作家,現任長治市文聯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楊平在杭州打拚,出版了《人文晉城》上下冊,在晉城轟動一時。

我對家鄉的作家多有偏愛,家鄉的作家也對我分外信任,每一冊書都希望我看看,有的還邀我寫序。這不,時近年關,礪平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忘了歸來》剛排出小樣,就送我一冊,我立即拜讀,開頭幾句描述,一下子揪住了我的心——“(三扁)她爹齊德福辛勤耕耘了半輩子,她娘這塊自留地上就是不生長半當中結棒子的玉米,齊刷刷一地頭頂開花的紅高粱。”

多麼形象、生動、別致的比喻!把男孩喻為“半當中結棒子的玉米”、女孩喻為“開花的紅高粱”,我還是第一次讀到。由生動、有趣的語言引導,我興致勃勃一路看下去,除夕午前就讀完了。

絕非給女作家塗脂抹粉,我相信,當你閱讀了這部書後,會有同樣的感受。

正如作者在《後記》中表白的那樣,這是一部成長小說”,借用一句時髦的話說,成長是“痛並快樂著”,生命在這種痛和快樂中漸顯成熟。本書描摹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群體。這一代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走出校門,正逢改革開放的大潮洶湧澎湃之時,每個人都麵臨著文化的、經濟的、人生的多重選擇和激烈碰撞,選擇必有艱難,碰撞必有火花。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一朵朵瞬間即逝的火花,定格成文,形成色彩斑斕的人生畫卷。他們中間,有時代的弄潮兒,有被浪花吞沒的冤魂,有曾激起幾朵美麗的浪花後一縱而逝者,還有為了利益或愛情殘酷自虐的各色人等。總之,青春燃燒,熱血澎湃,每個人都不平淡,都活生生地展現在這個頑皮的社會上。

在閱讀過程中,我突然感覺到,這部小說的藝術風格與肖紅的傳世之作《呼蘭河傳》有相似之處:都是以家鄉和童年為生活的原型,都是寫了一個群體,但沒有主角、都有故事、沒有主線;都淡化了小說的成分,有散文和抒情詩的韻味;都涉及到封建宗法觀和世俗偏見對人性、愛情的催殘,有的人物命運相同,如肖紅筆下的“馮歪嘴子”和王大姐的愛情結局竟和礪平筆下的郭蓉爹和王桃子大致相同,等等。

茅盾先生評價《呼蘭河傳》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這個評價用在《忘了歸來》上,也有幾多相似。當然,大名鼎鼎的肖紅與剛出道的礪平是不能同日而語的,也許是女作家細膩、溫柔、敏感、多情的共同特點延伸到了作品中,形成了相似的創作風格;也許是中國農村女人命運的普遍性,使兩個不同時代的作家對人物的命運和結局有著大致相同的認識。

《忘了歸來》講述了1980年代一個山村一群孩子的成長經曆,似乎以齊蕭雨和趙震東為主角,他們到了哪裏,故事便發展到哪裏。情竇未開,兩小無猜,卻萌芽、發展為成人後“此愛綿綿無絕期”的堅貞愛情,趙震東和齊蕭雨、三扁的感情糾葛,貫穿始終;逮柱和五豆子終成眷屬,卻異常青澀和痛苦;郭嬡和郭蓉姐妹倆殊途同歸於“妓”,香消玉殞,悲慘得令人心碎。趙震東和戰友們事業有成,是時代的驕子,愛情和家庭生活卻苦不堪言……

就是這樣,講不出完整的故事,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卻造成了風格和結構上的別致美。這種淡化故事、注重抒情的反傳統小說結構模式,在肖紅那個時代已經成形,更是80後作家追求、發揚的模式。

不急不躁,娓娓道來,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沒有叱吒風雲的人物,也沒有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全是趣味橫生的情節、細節及人物對話和歌謠,卻有一股攝人心魂的力量,令人愛不釋手,一氣讀完而後快。長篇小說必須“好看”,否則讀不下去,然而“好看”未必是完整的故事、勾人的懸念、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局。這就是《忘了歸來》的敘事美和抒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