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與商道

商道的源頭在於天道。

商道自然源於天道自然。

認識商道首先要認識天道。

認識天道就是認識宇宙。

認識宇宙就是認識空間。

在古代,解決空間形成問題的應該是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

老子就是這樣的一個哲學家。

空間的本質:存在。

空間的要素:實體、屬性、關係。

空間的結構:對稱。

空間的功能:創造。

空間的形態:有和無、虛和實。

空間的類型:自然空間、社會空間、意識空間。

空間的特征:層次性、廣延性、延續性的統一,本質與現象的統一,有限和無限的統一,有序與無序的統一,靜態和動態的統一,同與異的統一。

空間認識史的基本線索,是從古至今對上述空間發展的不同方麵認識的不同學說之間的邏輯演化關係。

認識過去是為了探索未來。以大爆炸理論為代表的宇宙有限論,說明四度空間理論已經走到盡頭,必須被五度空間理論所取代。五度空間理論,是對迄今為止空間理論的揚棄、綜合、升華,相容與超越。

五度空間理論是包含自然、社會、思維空間的理論。以人類為參照係,社會是宇宙的中心。

不能統一解釋自然、社會、思維空間的空間理論,不是完整的空間理論;也不可能是科學的空間理論。

本質向現象、有限向無限的演化有以下幾種形式:

簡單向複雜轉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物質向精神轉化。物質是本質,精神是物質的表現。社會是其中間環節。

理論向實踐轉化:科學本質→客觀本質

本質向現象、有限向無限轉化的過程同宇宙大爆炸過程是一致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可以提供對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宇宙發展的連續過程作出統一的科學解釋。

本質與現象、有限與無限的關係必須用抽象思維才能把握,這種抽象思維能力及其成果是宇宙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對第五度空間——世界本質和人的抽象思維能力的認識,就不能把握宇宙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

在這裏,哲學不是抽象的代名詞,而是智慧的代名詞。因此,思想家高於科學家,哲學家高於物理學家。

當哲學與科學有衝突時,科學必須從屬於哲學。因為,邏輯自洽性作為有序化的意識空間本身就是宇宙本質的反映和體現。很難想象邏輯上不自洽的東西對宇宙的反映會是完整的;而邏輯上自洽的東西,既使今天未被科學所證明,也將為今後的科學發展所證明。哲學指導與推動科學的發展,是幾千年文明史所證明了的。

和諧經濟、和諧社會的源頭是天人和諧,天人和諧的源頭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精髓是內在的超越。老子的“道”就是一種內在的超越。

中華民族的哲學之所以能夠做到內在的超越,是由於中國的哲學是對稱的哲學。西方哲學之所以做不到內在的超越,是由於西方哲學是不對稱的哲學。

在中華文化裏,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觀念,《易經》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與人道,天的規律跟社會的規律是一回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念,本質上不會限製科學的發展,相反隻會促進科學的發展。造成中國近代科學落後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中國傳統思維方式,而在於中國當時專製的社會條件。天人分開、對立的思維方式,在科學發展的分化階段,有它的積極意義,但也是科學技術與人類異化的根源。在科學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今天,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要條件。從天人合一思維模式產生出來的天人和諧的觀念,更是揚棄科學技術的兩麵性、使科學技術更好的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催化劑。

有機界是無機界的展開,社會是有機界的展開。創造性、自覺性程度的差別的根據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