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甘肅莫高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哲生
主持人的話
在看到本書的標題《老板要的是結果》時,你不禁會想,那還用說嗎,老板要的是利潤。沒錯!那麼,“你為什麼而工作”這個問題隨之提了上來。正因為老板要的是利潤,所以現在很多人感覺到自己工作是為了老板,感覺每天起早貪黑地上班就是在給老板掙錢,現在我們提出一個明確的觀點:你是在為自己工作。
如果一個上班族沒有弄清楚這個問題,就會陷進一個苦海:每天為了別人工作。還會把老板和自己定位在兩種角色:老板好比是封建社會的地主,員工好比地主家的長工。假若抱有這樣的思想,工作起來沒有精神,工作不見成效,這樣的狀態怎麼能給老板一個最好的結果呢?這樣的後果就是永遠地沉淪下去,不僅是自己認為,事實上這樣的人永遠無法翻身,更甚的是根本就沒有勇氣站出來挑戰自己、挑戰老板。第二種結果就是雖然有挑戰老板的勇氣,但頻繁更換自己的雇主,然後感歎“天下烏鴉一般黑”,幾經周折之後,還是一樣的窩火,接著去上班。為什麼說不能把老板和員工的關係看作是地主與長工呢?其一,這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封建社會的地主老爺已離我們遠去了,現在的老板雖然是一個企業的最高領導者,但是,和地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員工和老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且,社會的不斷進步,很多製度給員工維權提供了幫助,所以,堅決不要有老板是地主,員工是長工的想法;其二,假如你抱有這樣的思想,說明你骨子裏根本就沒有想要挑戰自己的想法,看輕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別人的承認的,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其實,談到這個問題,現在的老板也不希望把員工看成是自己的長工,老板更願意和員工在互動中完成工作。現代企業更趨向於一種合作方式,而這種方式能夠最大化地促進每一個人的積極和熱情,這是一種趨勢。如果雙方都能夠在彼此的幫助下獲得利益和快樂,老板給員工提供一個施展才能的平台和機會,員工也在施展自己才華的過程中為老板創造了效益,這樣的結果是雙方都想看到的。
當然,這裏麵有一個問題是我們不能否認的,你為自己工作時也在為老板工作,反過來,老板也是一樣,他給自己創造利潤的同時,也是給你創造薪水。假如你能這樣辯證的看待問題,就會覺得其實老板也很忙,老板並不是每天悠哉地喝茶、聊天。也許你抱怨自己工作時間很長,老板工作時間很短,可你沒有注意到,老板沒有所謂的工作時間,因為老板除了睡覺以外的時間都在忙著考慮怎麼賺錢,他更加沒有充分的私人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不管公司規模有多大,如果想要繼續生存和發展,那就不可能停下來。
假如你還抱有在為老板工作的想法,那就應該去了解一下那些因為工廠倒閉、公司破產而被迫下崗、辭職的員工,他們肯定知道:公司是老板造的船,老板和自己已經坐在那條船上,船一旦沉沒,老板和員工都不能幸免於難。這時候你就知道,確保自己永遠不掉進海裏的途徑就是努力做一名好員工,盡量為公司創造效益,保證你們的船能夠繼續在海上航行,這將是確保你的安全,並能夠讓你不斷得到收獲的最直接也是最好的方法。
下麵有一個事例,充分說明了一個人要知道工作是為了自己,會帶來一個全新的工作局麵。
雨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多年,可是久未得到重視,他感覺工作讓他精疲力盡,而且還沒有回報。有一天,雨和好朋友傑談論起這個問題,雨忿忿地說道:“我要離開這個公司。我恨這個公司!”傑聽完雨的抱怨,給了他一個建議:“你們公司的確太剝削人了,難怪你老是悶悶不樂,我讚成你離開公司。但現在不是離開的最好時機,你應該有所準備了再走。”雨有些不解,傑接著說:“你現在手裏的客戶還不多,如果你現在走,公司的損失並不大。你應該趁著公司給你接觸很多客戶的機會,拚命為自己拉一些客戶,成為公司獨擋一麵的人物,然後帶著這些客戶突然離開公司,公司才會受到重大損失,非常被動。這樣做你既能夠報複公司,又能給自己的下一份工作奠定基礎。”聊天之後,傑就去了外地出差,他們一直沒有見麵。
雨思量著傑的話,越想越覺得這種做法對自己很有利,於是就按傑說的話去做。將近一年的努力工作後,事遂所願,他有了許多忠實的客戶。他和傑再一次見麵時,傑對雨說:“現在是時機了,要趕快行動!”雨卻笑著說道:“老板前幾天和我談過了,現在的銷售部總經理已經提出辭職,老板準備提升我,下個星期就能上任,那可是個銷售部人人都想坐的職位啊,我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
這個事例中的雨就是犯了我們所說的錯誤,沒有意識到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老板,而且還是為了自己在工作。一個人如果在工作時能夠拿出主人翁的精神,就能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熱情,而且事實上我們也的確是為自己而工作。就像雨一樣,當他覺得自己工作是為了自己後,業績就像雨後春筍般地成長起來。對於能夠給公司創造效益的員工,老板為了贏得人心和鼓勵員工,肯定會給予他一定的報酬,因為市場競爭中找工作難不僅是打拚在職場裏的從業人員麵臨的問題,老板之間、公司之間的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人才的網絡也是競爭的一部分,公司能夠穩步地發展和前進,靠的是大家集體智慧的結晶,隻要是能把工作做好的員工,老板不會忽視他們所能帶來的各種效益。
員工心裏有一些負麵的思想,總是覺得自己和老板同樣努力工作,同樣給公司創造效益,可是獲得的報酬比起老板的收獲來說要少很多。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沒有正確地看待自己工作的性質和老板的角色。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風險的角度考慮,老板的風險要比員工的風險大得多,別看老板掙錢時風光無限,假如一不小心翻了船,很多問題就凸現了出來,銀行等各種各樣的債主就會找上門來要債,本來看似有很多的動產不動產、一下子就可能灰飛煙滅,而員工呢,雖然也遭到損失,但比起老板來說要小很多。李開複在他的書中也說到這樣一件事:他到了微軟總部後,發現了一件很巧的事,他的部門裏有五位15~20年前加入公司的總經理,身價都很高。因為微軟公司有分配“認股權”給所有員工的製度,所以,並不是職位越高的員工越有錢,而往往是工作越久的員工越有錢,尤其是在1985~1998年間,微軟股票飛漲製造了很多富翁。當李開複的家人聽到這個奇怪的事情時,都問他是否會有心理上的不平衡。他說:“我加入的是一家世界領先的軟件公司,沒有冒任何風險;而他們當初加入的是一家未來還是未知數的公司,所以,這是對他們有勇氣冒風險的獎賞。”風險大獲得的報酬自然也高,如此說來,老板因為要負有絕大部分的風險而獲利更多是有理由的。
第二,就是從投資獲利的角度來看,投資多的人自然應該拿到更多的錢,畢竟公司運轉的資金是老板的錢,投資多的人獲利也應該多。現在的雇傭關係越來越趨向於合作式關係,很多對公司做出一定的貢獻或者有很強工作能力的員工,逐步獲得公司一些股權和紅利。這樣一來,很大程度上顯現了資本的類型不隻局限在單純的金錢投資上,技術和能力的投資也是一種資本。現在這種現象很普遍,很多員工雖然起初身無分文,但卻能夠憑著技術和能力作為自己獨特的資本,在公司贏得一部分的主動權。技術就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隻要能給公司帶來更多利潤,自然就會獲得更多的報酬。
第三,就是心態的問題。我們不能否認,在老板和員工之間,員工處於弱勢的狀態,在雇傭過程中,不乏有一些員工的勞動利益被老板無情地吞噬。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很多人心理的不平衡就凸現出來,這樣就會嚴重地打擊工作積極性。那麼怎樣應對這種問題呢?首先必須搞清楚的是,如果你因為不公平的待遇而消極怠工,工作質量下降的你必然會遭到老板的不滿,最後受傷的將會是你。其次,勞動關係的確定是具有雙向性的,假如你真的具備足夠的能力,但卻遲遲沒有得到重視,離開也是一種選擇。這裏我強調的是“真的具備能力”和“遲遲”,因為這兩個條件對員工很重要,一層是員工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識,確保能找到更合適的工作,二層是適當給老板一些時間和機會來認識你。或許老板對你有誤會和別的看法,如果能消除這種誤解那也不失為一種選擇。當然了,假如你確實碰上了不講公平的老板,已經給了老板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但還是沒有任何回應,那就瀟灑地去尋找自己的發展吧。
假如能夠辯證的看待以上這些問題,你肯定就能解決一個心理問題:自己工作不單純是給老板創造效益,主要還為了自己;也能辯證地看待為什麼老板要比自己獲益更多的問題。寫到這裏,我想你可能有一些想法,就是我怎麼好像有些偏向於老板。其實,這是因為在你的潛意識裏,長期認為老板就是剝削階層,那麼,你不妨試圖按照我以上所說的想一下,試圖改變一下你的工作態度,本著為自己工作的態度去上班,我想這不僅能極大地提高你的工作質量和效率,也能平衡心中那些不公平的想法,獲得心靈的輕鬆。
工作啟示:公司是老板造的船,老板和員工已經坐在那條船上,船一旦沉沒,老板和員工都不能幸免於難。隻有做一名優秀員工,為公司創造更多的效益,保證你們的船能夠繼續在海上航行,才是最明智之舉,因為隻有知道工作不僅是為了老板,更是為了自己幸福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
一麵是大漠,一麵是雪山
為薪水工作這個論題很直接,也是大家普遍關注的敏感話題,很多人都這樣說,薪水算什麼,我們工作是想要實現自己的自我價值,我也非常同意工作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這個觀點,而且會在後麵的內容中闡述到。但是,作為本章的主題“我們為什麼而工作”中,我把“為薪水工作”這個內容放在了“為了價值而工作”之前來論述,不僅是因為我認為為薪水工作是工作的一個目的,而且我的主要意圖是我們應該把人性放在首要的位置,這並不是要人們崇尚拜金主義,而是珍視生命。
我的觀點很明確:“為薪水工作”,不是“隻為薪水工作”。雖然僅僅隻是一字之差,但內容卻完全不一樣。
首先,先說為什麼把“為薪水工作”這個論題放在“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工作”之前的原因。這樣的解釋就能明確地告訴你“為薪水工作”和“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工作”並不是讓你在兩者中選其一,他們並不對立,而是並列的,且互相促進。
人類盡管被自己冠上了高級動物的稱號,但畢竟“高級”是“動物”的形容詞,主語還是“動物”,所以,作為動物的人類來說,不要冠冕堂皇地認為自己和動物存在本質區別。在我看來,至少在生存這個問題上,所有物種,包括植物在內,都是優勝劣汰,而且有很強的生存意識。不要認為這是可恥的一種行為和心態,可恥的行為和心態並不是渴求生存的本身,而是在實施這個過程時做了一些嚴重傷害到別人的事情。如果不遵循自然規律,必然會受到懲罰,現在,環境汙染問題導致的氣候失常以及很多的環境、社會問題,不就是在告訴我們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惡意損害其他物種、環境,必將會遭到回擊,甚至更為嚴重的滅絕。要說和其他生物的區別,那就是理智的區分。智慧越發展,對自然界的破壞就更大。所以,我們看待工作,視工作為自己繼續生存的基礎,這一點不可恥,並且出於對生命的珍視,我們把“為薪水工作”作為工作的一項重要目的,我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畢竟生存是前提。但是,如果“隻”為薪水工作,就不可取了。
其次,我們來說一下為薪水工作的第二個原因。前一段敘述了隻要有一種健康的心態去求取生存的權利不是一種可恥的行徑,那麼,更近一層次的來探討除去為了生存,我們為什麼還要為薪水工作。這也很簡單,就是為了家人和自己能過上美好的生活。“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說到底,和上麵生存的論點一樣,並不是金錢可恥,而是不義之財可恥,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正常的渠道來獲取報酬,過上我們想過的生活,這沒什麼不對,而且是天經地義的。對於普通人來說,基本的生存和美好的生活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向往的,如果對金錢采取一種唾棄的態度或者認為合理追求金錢是可恥的,這不符合規律,即使一個擁有萬貫家財、不用工作也能夠衣食無憂的人,他也不能有這樣的觀念,因為他賴以生存的條件是某人給他提供的金錢,如果某人所獲得金錢的途徑是合理合法的,那麼,他更沒有資格來唾棄金錢,如果這些金錢是不義之財,該唾棄的並不是那些金錢,而是獲得不義之財的那個人,而且,如果唾棄,為什麼不自己去光明正大地掙錢呢?
說來說去,就是一個道理,隻要光明正大地去爭取你生存的權利,光明正大地去追求美好的生活,這是一種本能,也是理所應當的,千萬不要把追求“薪水”這種心態看成是可恥的,可恥的是那些為了掙錢而不擇手段的人。
這裏我們要對兩種人,一種人認為自己工作隻為了薪水,沒有其他目的;另一種人則避談金錢。這兩種人在心態和認識上都存在一定的誤區,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避談金錢是一種虛偽,隻談金錢是一種淺薄。這句話非常經典,既說明了金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說明了不能有拜金主義的思想。
從激勵的角度來說,正確地爭取利益在一定程度也促進了行為個體的積極性。在看待這個問題時,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現在很多企業,特別是銷售行業普遍采取薪水和業績掛鉤的模式,我們不能否認這種獎勵製度起到了一些正麵的作用,能夠激發人的熱情,但是,激勵畢竟隻是一種方法,如果視薪水為惟一的目標,往往就會誤入歧途。所以說,我們可以追求,應該追求,就是不能把它當成惟一的追求。怎樣把握好這個度,就得依靠每個人的價值觀,不論在什麼時候,做人做事的原則和自然規律是必須遵守和遵循的。
喜歡看足球的人都知道,現在的足壇,普遍采取懸賞來激勵球員的求勝欲望,而且各國足協在每次大賽前都以懸賞來刺激球員疲勞的神經。在2006年夏天的世界杯上,國際足聯公布了這屆世界杯總獎金高達1.9億歐元,其中冠軍球隊獎金達到近1573萬歐元,達到曆屆最高水平。
各國足協也紛紛拋出了橄欖枝,比如美國隊如果奪冠人均約550萬人民幣,西班牙如果奪冠人均約540萬人民幣,英格蘭如果奪冠人均約440萬人民幣等等。
客觀的來說,每個球員都想獲勝,這出於很多方麵的原因,作為一個職業球員,國家、球隊、個人的榮譽,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些都能起到激勵獲勝的作用,但毫無疑問,我們也不能否認高額的懸賞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隊員們的求勝欲望。
這個事實非常符合我們的論題,我們追求薪水,但卻不是我們工作惟一的目標,因為工作、人生是由很多精彩的元素構成,如果惟一就會顯得蒼白和無力,少了哪一項都會感到缺憾,所以,用正確的方法去追求美好的生活,這就是為薪水工作的條件。
工作啟示:把追求薪水作為一種珍視生命的行為,千萬不要把追求“薪水”這種心態看成是可恥的,真正可恥的是那些為了掙錢而不擇手段的人。
與老板對話
約翰·洛克菲勒說:“工作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們寒窗苦讀來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我們的決斷力,我們的適應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都將在這樣一個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沒有哪項活動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一種活著的理由。工作的質量往往決定生活的質量。”
當寫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想起了自己在前一本書裏麵提到的一個故事:美國加州有位年輕人畢業時,被依法選中到最艱苦也是最危險的海軍陸戰隊服役,他為此非常苦惱,而他的祖父看見憂心忡忡的孫子後對他說了一番話,主要意思就是引導孫子懂得人生中時刻都會麵臨兩種機會,一個是好的,一個是壞的。在這裏,我想說的就是每一個論點都有兩麵性。我這樣說的目的就是引出兩種不同的觀點,用來證明“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工作”這個論題。
先來說說第一種錯誤的觀點: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工作是成功人士的專項。
比爾·蓋茨在世界上可以說是名聲鼎沸,他為什麼而工作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認可,就是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工作。這時候,有人會站出來說了,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工作,這是對於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而言,他們不用發愁自己的衣、食、住、行,工作的目的當然就是實現自我價值。假如這樣說,我提出一個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比爾·蓋茨一樣,在獲得巨大的成功和財富之後依然能夠忙碌於自己的事業,有一部分人會選擇安享清福,當然,比爾·蓋茨並不是惟一一個這樣的人,比如巴菲特,等等很多這樣的人。當比爾·蓋茨宣布他將從2008起不再打理公司日常運營事務,轉而全力投入從事慈善事業,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他結束了他的企業生涯。但用蓋茨的說法,這不是退休,因為他並未放棄微軟董事長頭銜和最大股東身份。確切地說,是重新安排要優先考慮的事務。我們知道,蓋茨的資產數目足以讓他放棄工作,和家人共處,瀏覽世界各地,享受快樂富足的生活。可是他並沒有這個打算,他依然讓自己繼續忙碌在工作之中。我們能看出自信的蓋茨認為自己還有很多能量沒有發揮,還能實現很多自我價值。
要回答實現自我價值不是成功人士的專利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例子:
老傑克在加州郊外的一個農場幹了大半輩子了,現在連他的兒子也在這個農場幹活。老傑克這個人平時沉默寡言,很少向別人炫耀自己的優點,一直默默無聞的幹著自己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