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
《妄言塵世》是一本隨筆集,按照餘秋雨先生走出的路子,和評論家將之視為標杆的尺度丈量,有不少文章可以歸結為曆史文化散文。
彙總完該書,一向不願算賬的我居然撥拉了一回心中的算盤。入選進來的作品全是近15年寫下的,而自以為還耐讀的篇章多是近七八年的收獲。算起來自己走進寫作的天地已有30年了。可是其間有半數時光都沒涉足這個領域。而進入這個領域後又有將近一半的時間近乎練筆。由此看出,曆史文化散文還真不是輕易就能擺弄成的。
我有些膽大了。
其實,進入文學世界我就有些膽子過大。
30年前提筆寫作的時候,我已經30歲了。三十而立,在這個年頭巴金、曹禺早就蜚聲四海,成了唱紅的作家。而我年過三旬方才怯怯地起步,又是以清貧的學識起步的,真有些鬥量海水的妄為了。
所幸無知者無畏,我就這麼撲騰過來了。
撲騰到了今天,而且,還有作品被選入季羨林先生主編的《百年美文·地域卷》。一部從二十世紀初期選到末端的散文選,能關注到我這個小人物的墨色,該是對我寫作的最大安慰了。
筆至此,不僅暗自發笑。安慰如何,不安慰又如何?到了這個年齡,早就心如止水,很難喜形於色了。不會因安慰,因讚譽,而得意;也不會因挑剔,因貶損,而放棄。無論如何,寫作提高了我的人生質量,尤其是這些隨筆的問世,哪一篇也是我心靈震撼的結果。
前幾年,散文評論家奚學瑤先生曾為我的文章撰寫評論《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我不敢冒然領受,覺得尚有差距,卻樂於以此來勉勵和鞭策自己,勤於讀書,當一個永遠的學者。我要當的學者,不是學術界既定的學者——一個擁有係統學識的專家,而是一個學習者,求知者。
其實,收入這本書中的文章,就是我這位學習者讀曆史、閱世事的心得筆記。讀有所得,思有所悟,動筆記下,積少成多,就有了這麼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稱《妄言塵世》,緣於自己是個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人微言輕,可是又不願閉嘴鎖喉,封筆關機,就寫下了個人的一家之言。而且這些言論和既定的方圓,和熟識的行跡,完全逆著向,擰著勁,大有不入流之謬。倘若那既定的方圓,熟識的行跡,皆是塵世規矩,那我豈不是在鬥膽妄言?正不知如何為書定名,忽然想到了妄言塵世,就暫且如此吧!
2009年6月11日
總集
去年該出的文集拖到了今年,也好60虛歲變為60周歲了,花甲更為名副其實了。其中有著外在原因,主要還是自己忙不過來,通讀一遍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校對就更慢了。如今即將付梓了,我要由衷地感謝關心我寫作的領導劉合心、陳懷生、李小平先生,感謝為該書出版費心張羅的寧誌榮先生,感謝耐心細致進行排版修改的郭剛勤先生、冀紅梅女士、宜月茹女士,感謝設計裝幀,美化該書的青年畫家霍國剛先生,更感謝由台灣僑居加拿大的著名詩人瘂弦先生抱病作序,點石成金。
今年又是我的父親、母親八十壽辰,這套文集的出版更有了新的意義,不僅是我花甲人生的紀念,也是獻給父母二老的一份壽禮。相信如今仍把兒子當成小寶寶的父母,自然會對我的書籍出版倍為欣喜。那就讓不才的兒子分享父母二老的欣喜吧!
2010年7月3日塵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