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這部小說的時候,我深深地吸了口氣。感覺一下子輕鬆起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自己完全陷入了小說的意境裏,久久不能自拔。
小說寫到這裏,其實遠遠沒有結束,起碼生活還在繼續。隻要生活繼續,故事就不會終結,不是嗎?有些讀者給我寫留言責問,結尾怎麼會是這樣?感覺很倉促,戛然而止的感覺,留了太多的懸念,讓人有些揶揄。
漫畫家魯楠老師給我寫信時說:“文章裏給讀者留下很多懸念:方怡的精神病怎麼得的?她的病情好了沒有?藤子最後嫁給了誰?宮常去了哪裏?等等這些問題正是文章的美妙之處。”
其實,這樣的結尾並不是我的本意。說是創作技巧也好,說是我倉促收筆也好。總之在寫到這裏的時候,我的心情已經十分沉重,沉重得無法自拔,已然沒有了再行筆下去的勇氣了。那一刻,我完全與小說“渾然一體”了。這也許就是創作的某種境界,某種無法自我掌控的病態。是的,我已被自己的構思與文字困擾成疾。似乎病得還不輕,大有走火入魔的征兆。我為自己的“病態”而迷茫,而傷心,而憔悴。很多時候,感覺小說裏的“我”真的成了真實的我,我總是迷失在“宮常”的境遇裏,情緒裏。
是的,說到這裏肯定有很多的讀者想問我這是不是真實的故事,我一時卻不知道如何作答。其實小說素材多是來源於生活的,隻不過這些都是各自凋零的生活碎片被我偶然拾得後粘合到了一起而已。有些是發生在朋友身上的,有些是我聽來的。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裏,確實有著這樣的一群人,有著這樣的一些情愫。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生活總歸是現實的、殘忍的。不要因為看到了這些“現實”而產生某種恐懼,這是沒有必要的。權當是我先給大家預演了一遍生活,讓大家在現實裏曉得去規避,去及時掌握自己以及生活。
很多人都會把文中的“我”聯想成真實的我,其實,有這樣的誤會也很正常。往往第一人稱寫作都會給讀者這樣的聯想,這沒什麼不好。起碼給人以真實感,讀起來才沒有距離。
不管這部小說寫得如何,好也罷,差也罷,讀者自有公允。對於我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創作過程就是“演示”的過程,這讓我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重新審視了自己,整理了自己,歸納了自己,定位了自己,完成了自己。這就夠了。
這部小說是在網上臨屏創作的,這樣的創作方式很特別,很有新意。正是網上那些熱心讀者的鼓勵與催促才讓我有信心和動力完成了它。也正是這些讀者的熱情才感染了我,讓我在創作過程中找到了快樂。在這裏我要感謝你們,感謝你們對我的支持與鞭策。
有讀者問我,會不會考慮寫續篇。說真的,在這篇小說結束的時候,我開始痛恨起寫小說。可是,在沉澱了一段日子以後,還真有了繼續寫下去的欲望。因為我自己也想探詢一下,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也許好奇就是最強的誘惑吧。
你們永遠的寫手聞華艦
2005年9月2日於大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