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桐城派散文的源流及影響(1 / 2)

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作為一種恢弘壯觀的文化現象,桐城派從其產生到終結,大體可以分為初創、興盛、末流三個互相銜接而各有特點的時期。

(一)初創時期

桐城派的初創時期為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劉大櫆。戴名世是桐城派的先驅者,在桐城派孕育初期,起到了繼往開來的特殊作用。他論文主張立誠有物,率真自然,提倡道、法、辭並重,精、氣、神合一。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入關後,為鞏固其封建統治地位,采取尊崇儒家理學的策略,以軟硬兩手迫使知識分子就範,宣揚“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係也”。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給宣揚儒家道統的文學帶來了發展良機。桐城派創始人方苞及其古文流派就是在這種曆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的。

方苞早在青年時代,就有以唐宋八家之文,載程、朱之道的誌向。25歲時,他在京師與薑西溟、王昆繩論“行身祈向”時就曾說過“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在韓歐之間”。以後,他在《讀史記八書》《書史記十表後》中提出了“義法”主張。及至從《南山集》案中解脫後,“義法”說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和完備,雍正十一年(1733年),方苞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替和碩果親王編成《古文約選》,便為“義法”說提供了一部示範書。在此書“序例”中,他闡述了道統與文統統一的問題,揭示了“助流政教之本誌”。《古文約選》當即“刊授成均諸生”。乾隆之初,又“詔頒各學官”,成為官方的古文教材。方苞所寫倡導“義法”的“序例”,也就具備了“欽頒”的權威性。自此,“義法”之說,受到士林的普遍重視。方苞授徒數十年,弟子甚眾,他們在道學、經學、義理等方麵各有側重,後多成為推動桐城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其中主要有縣人葉酉、張尹,寧化雷鋐,吳江沈彤,天津王又樸,仁和沈庭芳,大興王兆符,歙縣程崟等。縣人劉大櫆長於古文,辭如歐蘇,文氣富麗,雖與方苞異趣,無師承關係,但他對方苞極為敬服,方苞亦對他的散文極推崇。方苞尊奉程朱理學,標舉“義法”,要求文章內容和形式相統一。方苞的“義法”說,後來成為桐城派文論的基礎。劉大櫆在“義法”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神氣”“音節”說,劉大櫆一生致力於教學和著述,傳人眾多,在他的影響下,產生了以惲敬、張惠言為代表的陽湖派,實為桐城派初創時期的別支。

(二)興盛時期

桐城派的興盛時期為乾隆年間至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主要代表人物是劉大櫆的弟子姚鼐。他提出了“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的創作主張,並編選了《古文辭類纂》75卷作為典範。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他在《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中,正式亮出了桐城派的旗號。在此文中,他引用吏部主事程晉芳、編修周永年所雲:“為文者有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維盛清治邁逾前古千百,獨士能治古文者未廣。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此文還闡述了方苞、劉大櫆以及姚鼐之間的理論繼承關係,揭示桐城古文形成派係的端緒。此後桐城派之名遂顯於世。姚鼐初受業於古文家、伯父姚範,繼師事劉大櫆,充《四庫全書》館編修官。中年稱疾歸裏,先後主講鍾山、梅花、紫陽、敬敷書院四十餘年,傳授古文法,培養寫作人才。姚鼐為文修潔雅醇,氣質較方苞恣肆,較劉大櫆嚴謹,涉獵漢、宋諸學,兼及考據、訓詁。為文提倡“考據、義理、辭章”兼備。其所編《古文辭類纂》,世人稱為古文讀本最精賅之書。桐城派至姚鼐,文章風氣始遍及全國,形成所謂“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麵。姚鼐把桐城派的古文理論提高到了一個嶄新境界,而且也對整個中國古代古文理論作出了總結性貢獻。姚鼐以文名確立了其桐城派集大成者和領袖人物的地位,門人眾多又進一步壯大了桐城派的聲威,弟子中以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四人成就最高,世稱“姚門四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