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什麼是“角兒”(1 / 1)

在中國戲曲各劇種(尤其是京劇)中,有一類特別的人物:“角兒”。什麼是“角兒”呢?

他們是戲班中的主要演員,舊時所謂頭牌演員,一個戲班也隻能有一兩位。如果是兩位,可以叫“並掛”,雖屬同一級別,也分先後。後邊的一定得聽前邊那位的意見。在京戲的早期,戲班中頭牌演員隻管唱戲,唱頭牌的戲,拿頭牌的錢。戲班還另有老板負責戲班整體的經濟,或賠或賺都是他的事,演員隻看自己處在什麼級別上,什麼級別就掙什麼級別的錢。等到1922年梅蘭芳成立了自己的戲班“承華社”,頭牌演員與班主就合二為一了。這倒也不錯,梅蘭芳一身兼二任,戲班整個為他個人負責,每排演新戲,自然都以梅蘭芳為主角。但凡事都有兩麵性,遇到那些藝術號召力不強、同時又缺乏管理才能的演員,就別做“主演兼老板”的夢了,能夠在實力強的戲班當中謀取到一個小小位置,就應該謝天謝地了。

當“角兒”的人需要什麼特殊的素質?腦子要特別靈,腦筋轉動特別快,甚至要有一點妖魔化。戲班中有點風吹早動,他穩穩當當坐在自己家裏,就能一清二楚。他首先要懂得人,要會駕馭人,他更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整個梨園的位置,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裏,以及如何調動全班力量為逐步實現“自己的明天”而努力。在經濟分配上,他依然非常明白,什麼演員能演什麼角色,以及應該掙多少錢,這上邊也同樣“一是一,二是二”。他找輔助自己的演員,都是醜話說前邊——把“演什麼角色,掙多少錢”都寫在合同裏。你願意,就簽;不願意,就走人。今天你走了,我再找別人;你明天如果還想來,那就得看戲班裏還有沒有位置了。如果那位置已給了別人,那就抱抱拳,抱歉了;如果還有,歡迎你回來,但價錢要往下壓一壓,算是對你昨天態度的懲戒。當然,這一切不必由“角兒”親自來做,他手下自有一批能幹的人替他操作,但遇到大問題,還是需要“角兒”本人拍板的。

“角兒”還真是不容易說明白。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這不太容易用一句話說清楚。第一,他必須天賦條件極好,在台上有極大的號召力。第二,他必須極聰明極果斷,能調動整個戲班的各種力量,經過他的重新組合,爆發出空前的效能。有他統領著整個戲班,內部秩序分明,外部營業掙錢。演員們各掙各的錢,餘下的就都歸“角兒”一個人了。“角兒”與他戲班中的其他人,往往是親戚或師兄弟,但如今的“角兒”是絕對的統帥,公私一定要分明,這樣就能賺大錢,同時威望也越高。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廢除了“角兒”製度,普通演員敢與昔日之“角兒”麵對麵論是非了。他們問“角兒”我們大家在一個台上唱戲,最後才掙了那麼一桌子的錢,為什麼我們隻能拿走一點點,而你把大部分都掠奪了。有一個問題你必須回答:究竟是誰養活了誰?是我們大家養活了你一個人,還是你一個人養活了我們大家?當時,那失去威風的“角兒”木訥地站在對麵,很久沒能說出話來。

經過了半個世紀,“角兒”這個詞語又重新回到梨園,甚至是整個文藝界。人們嘻嘻哈哈稱呼那些大牌明星是“角兒”,而根本不管從前這個詞語背後的真正內涵。但在新時期中諸多戲班之中,確實又或多或少恢複了昔日“角兒”的做法,其中是耶非耶,就難以一語說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