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口說話,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會說不會說大不一樣。古人雲:“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曲則全,直道不通就轉個彎,委曲求全,做大事必須能夠委曲,能夠隨時變通,這樣才能成全大業。
學會選擇和放棄
原典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道德經 第六十四章》
古句新解
勉強作為的人必定會失敗,固執的人必定會有所失去。
老子認為,對有些事執著是沒有必要的,必須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有一位是登山隊員,一次他有幸參加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到了7800米的高度,他體力支持不住,停了下來。當他講起這段經曆時,人們很替他惋惜: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呢?為什麼不再咬緊一下牙關,爬到頂峰呢?
“不,我最清楚,78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點,我一點也不為此感到遺憾。”他說。他是明智的,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沒有勉強自己,保存了體力,沒有受傷而能夠平安歸來。
這是生活中一種美好的境界。其實,生活並不需要這麼些無謂的執著,沒有什麼真的不能割舍,學會放棄,生活會更容易。
成功者的秘訣是隨時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走向成功。他們知道什麼應該堅持,什麼可以放棄或必須放棄。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過度的堅持,會導致更大的損失。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審慎地運用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及時檢視選擇的角度,適時調整,放掉無謂的固執。人是有思想感情的,有欲望的,總是向往著完美的境界。然而,缺憾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月亮不可能夜夜圓滿,花朵不可能四季香豔。
人生的苦樂有多種,失去了自以為寶貴的,對每個人來說,難免是痛苦的,但一個人如能坦然麵對失去的,並能主動放棄那些可有可無、並不觸及生活要義的東西,那他的一生必將贏得更多的輕鬆和愉快。人們追求進取的奮鬥,我們應該絕不輕言放棄,可現實生活的種種殘酷,我們不得不學會放棄。我們不可能什麼都能得到,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放棄。放棄沮喪時的壞心情,放棄一次沒有把握的麵試,放棄費力也做不好的事情,放棄一切對自己不利的東西……無謂的執著,常常給自己帶來痛苦,增加心理負擔,使現在變得殘酷。
選擇放棄,能使人釋然,令人豁達。要想有永遠的掌聲,就得放棄眼前的虛榮。放棄,並不意味著失去,因為隻有放棄才會有另一種獲得。選擇放棄,不是萎靡退縮,消極避讓,不是扔掉一切,得過且過,而是善於審時度勢,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進行明智的選擇。而人生的有些部分,對我們來說是萬萬不能放棄的,像熱愛生活,珍惜時光,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情,追求身心健康等等,則是永遠也不能放棄的。與其苦苦地追求那遙不可及的理想,倒不如學會放棄。
堅持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你可知道勝利的背後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痛苦與悲傷?放棄那些注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放棄那份帶來痛苦的執著,放棄那段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愛情;去尋找更美好、更適合自己的目標,去尋找能更快達到成功彼岸的航線。人的一生,總是懷著無邊的欲望,企圖更多地占有,並將這種占有美化,尋找出種種借口,比如有追求,上進心強等等。我們以為自己擁有的越多,就會離幸福越近。
許多人不管自己的駕馭能力有多大,得隴望蜀,這山望著那山高。即使占有的東西原本沒什麼大用,也不願舍棄;即使心靈已經很累,也不怕再增加沉重的負擔。我們全部的錯誤,在於愚蠢的堅持。從出生到長大,我們耳邊總是塞滿別人的囑托和規勸:刻苦學習,力求上進,為擁有令人羨慕的事業而奮鬥,為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而拚搏。上學要上清華北大,甚至哈佛或麻省理工學院;從商則要做不了比爾 蓋茨,也要做李嘉誠。不管這些目標是否切合實際,是否能夠企及,幾乎所有的人總是在諄諄告誡我們,擁有知識,擁有財富,擁有權勢,擁有……問題是,這些要求往往讓我們無所適從。
究竟哪些蛋糕更適合我們的胃口,哪些美麗的花朵更適合我們去欣賞或采摘,沒有人告訴我們正確的道路,更沒有人能替我們做出決定。什麼選擇是正確的、切實可行的,隻會指手畫腳的人們,不了解你以及你的處境,因而他們誰也給不了你正確的建議。所以,我們僅僅學會擁有是不夠的,僅僅學會擁有也是不現實的,還必須學會放棄。隻有學會放棄,才可能更好地擁有。
放棄其實就是一種選擇。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必須學會放棄不適合自己的道路;麵對失敗,你必須學會放棄懦弱;麵對成功,你必須學會放棄驕傲;麵對弱者,你必須學會放棄冷漠……我們隻有在困境中放棄沉重的負擔,才會擁有必勝的信念。放棄我們必須放棄的、應該放棄的,我們才可能更多的擁有。因為隻有虛懷若穀,才可能吞雲吐霧;隻有浩瀚如海,才可能不擇江河。
記得有一位大學教授曾向聖地亞神父問道,神父先是以禮相待,卻不說道。神父將茶水注入這位客人的茶杯,水溢了,神父還在不斷地注入。直到這位教授忍不住提醒時,神父才停住。神父說: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讓我如何對你說道。大學教授恍然大悟。難道聖地亞神父不是在告訴我們,學會放棄才可能重新擁有嗎?事業中是這樣,生活中也是這樣。有時候,放棄不僅僅需要勇氣,更需要一種智慧。
時代不同了,放棄的方法,放棄的內容不盡相同。麵對新的實際,需要我們在事業和生活中好好學習,好好把握。放棄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減法,放棄甚至就不曾是減法。放棄自己舊的思維模式,就可能贏得新的勝利,創造新的曆史。
即便是一輛汽車,所能承載的重量也是有限的。一點也不放棄的結果,隻能是被不堪承受之重壓垮,到頭來什麼也不會屬於自己。
放棄那些力所不及的不切實際的幻想,放棄盲目擴張的欲望,放棄那些我們不想擁有的和那些對自己毫無意義的、甚至有害的東西,放棄一切該放棄的東西,瞄準自己的大目標,全力以赴,努力拚搏,才會成就一番大事業。
學會放棄,甚至比一味追求擁有更重要。放棄絕不能成為我們困境中選擇逃避的借口,絕不能成為事業上免除責任的托詞。在放棄中,我們依然要將風雨擔在肩頭,不讓正義從身邊溜走。放棄心中的塊壘,絕不是放棄我們爭勝的氣魄;放棄身上的冗物,絕不是放棄我們戰鬥的利刃。
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原典
善戰者不怒。——《道德經 第六十八章》
古句新解
善於作戰的人,能不被對方激怒。
忍耐不僅是一種處世的策略,更是一種德行休養。所謂大忍者,大智也。忍耐能夠達到貌似愚蠢的程度,是謂大智若愚。而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也是最容易成功之人。
中國哲學中,關於剛強與柔弱的辯證關係是討論頗多的。所謂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實是深知事物轉換之理的極高智慧。老子曾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意思是,知道什麼是剛強,卻安於柔弱的地位,如此,才能常立於不敗之地。應該說,老子的這種哲學對中國人也影響匪淺。
清人傅山說過:憤怒正到沸騰時,就很難克製住,除非“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如果你想發怒,你就應想想這種爆發會發生什麼後果。既然發怒必定會損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麼你就應該約束自己、克服自己,不讓自己輕易動怒。
漢初名臣張良外出求學時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走到下邳橋上遇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在那裏坐著,見張良過來,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衝著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聽了一愣,本想發怒,因為看他是個老年人,就強忍著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撿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來給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後笑著離去了。一會兒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導。”於是約張良再見麵。這個老人後來給張良傳授了《太公兵法》,使張良最終成為一代良臣。老人考察張良,就是看他有沒有自我克製的修養,有了這種修養,“孺子可教也”,今後才能擔當大任,處理多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艱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靜,不意氣用事。
唐代宰相婁師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沒多少才能,現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會引起別人的嫉恨。該如何對待?”他弟弟回答說:“今後如果有人往我臉上啐唾沫,我也不說什麼,自己擦了就是。”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擔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為憤怒,你把它擦掉了,這就是抵擋那人怒氣的發泄。唾沫不擦自己也會幹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婁師德兄弟的這番談論,有開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退讓,不要去和對方“針尖對麥芒”。不然,就會更加激怒對方,使矛盾尖銳化,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林肯說得好:“與其為爭路而讓狗咬,不如給狗讓路。即使將狗殺死,也不能治好傷口。”唐代僧人寒山曾寫詩道:“有人來罵我,分明了知(心裏明明白白)。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這話很值得玩味。
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有一次因牽連某案而上了法庭。當對方的律師以粗暴的口氣向他連連質問時,他本來快被激怒了。但他很聰明,不會那麼魯莽。他態度平和,不動聲色地答複律師的挑釁,結果律師反而被氣得快發狂,語無倫次,而洛克菲勒則最終贏得了這場官司。明人呂坤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說過:“忍、激二字是福禍關。”所謂忍是忍耐,指控製住自己的情緒,激是激動。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就是禍中,所以要認真把好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