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統地介紹了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及相關內容。全書共22章,前兩章介紹臨床診斷學基礎及常用的診療技術,其餘章節分別介紹呼吸係統、循環係統、消化係統、泌尿係統、血液係統、神經係統及外科、婦產科、兒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眼科、皮膚科常見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原則等。此外,還有對內分泌代謝性疾病、風濕病、腫瘤、老年期疾病、性病、傳染病等的介紹。本書注重基礎性和實用性,滿足高等職業院校製藥、生物製藥專業的教學要求;同時,通過本書的學習,力求提高人們日常醫療保健意識,普及防病治病的醫學知識。
本書主編淩沛學教授現兼職山東省藥學科學院、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從事醫藥研究二十餘年。主審張茂宏教授現任職於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博士生導師,已從事臨床工作56年,為內科、腫瘤科、血液病專家。主審張天民教授從事藥學研究數十年,曾參與多項藥物臨床試驗。副主編侯麗君教授和龐在英教授均從事臨床工作二十餘年,具有較豐富的臨床醫學知識和經驗。其他編者都是從事臨床相[關工作的醫學、藥學專業人員,其中黃思玲任本書編寫秘書。
本書以實踐為主要線索,以聯係實際和深入淺出為原則,把編者的工作經驗、體會與理論有機結合,使讀者獲得清晰明確的概念,既有較高的理論指導意義,又有較大的實用價值。編寫力求精練緊湊、重點突出,語言通俗易懂。除主要作為高職院校製藥、生物製藥專業教材使用外,也可作為相關專業及函授教育的參考教材,還可作為藥品及醫療器械營銷人員的學習參考資料。
醫藥知識隨著科學的進步不斷更新完善,編者盡可能將新的、準確的資料收入本書,但由於各種原因難以做到完全無誤。因此本書隻供參考,具體疾病的治療和用藥請遵循醫師和藥師的意見,對於藥物的適應證、用法和用量,需遵循有關法規標準及藥品說明書。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症狀的發病機製、臨床表現和伴隨症狀。
2.了解體格檢查的注意事項、基本方法和體格檢查的主要內容。
當機體在病理生理學或病理解剖學的基礎上發生改變時,患者主觀上的異常感覺或不適感覺稱為症狀(symptom),如疼痛、乏力、食欲減退等。經體格檢查客觀發現的異常表現稱為體征(sign),如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雜音等。本章敘述一些常見症狀,了解症狀分析對診斷的重要意義。
一、發熱
正常人體溫因受大腦皮層及下丘腦的體溫中樞所控製,通過神經、體液因素調節產熱與散熱過程,從而保持相對恒定。在某種情況下,體溫中樞興奮或功能紊亂或產熱過多、散熱過少,致使體溫高出正常範圍,即為發熱(fever)。正常人腋下體溫一般為36~37℃,不同個體之間略有差異,且常受機體內外因素影響稍有波動。
1.發生機製
致熱因素很多,最常見的是致熱原性發熱,包括外源性致熱原和內源性致熱原兩大類。外源性致熱原種類很多,包括:①各種微生物病原體及其產物,如細菌、病毒、真菌及細菌毒素等;②炎性滲出物及無菌性壞死組織;③抗原抗體複合物;④某些甾族化合物。外源性致熱原大多通過激活組織產生內源性致熱原引起發熱。內源性致熱原又稱白細胞致熱原,是白細胞釋放的致熱物質,主要是白介素-1(IL-1),能夠直接作用於大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導致發熱。
一般來說,發熱是人體患病時的一種病理生理反應。
2.常見病因
這在臨床上大致分為兩大類。
(1)感染性發熱 各種病原體(如病毒、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寄生蟲、真菌)所致的急、慢性感染均可出現發熱。其原因係病原體的代謝產物或其毒素作用於白細胞而產生致熱原。
(2)非感染性發熱 這是指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引起的發熱。如各種腫瘤及血液病所引起的組織壞死及細胞破壞;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肺、脾等內髒梗死或肢體壞死;機械性、物理性或化學性的損害(如大麵積燒傷、大手術後組織損傷、內出血、大血腫等)。其他如變態反應、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神經官能症等也可引起發熱。
3.臨床表現
(1)發熱的分度 按照發熱的高低可分為:低熱37.3~38.0℃;中等度熱38.1~39.0℃;高熱39.1~41.0℃;超高熱41.0℃以上。
(2)發熱的臨床過程及特點 發熱的臨床過程一般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體溫上升期:體溫上升期常有疲乏無力、肌肉酸痛、皮膚蒼白、畏寒或寒戰等現象。體溫上升有兩種方式,即驟升型和緩升型。
高熱期:是指體溫上升達高峰後保持一段時間,持續時間的長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異。
體溫下降期:由於病因的消除,致熱原作用逐漸減弱或消失,產熱相對減少,散熱大於產熱,使體溫降至正常水平。體溫下降方式分為驟降和漸降。
4.伴隨症狀
(1)頭痛、嘔吐或昏迷 這些症狀可見於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腦型瘧疾、腦溢血、蛛網膜下腔出血、中毒性痢疾等。
(2)寒戰 這可見於瘧疾、大葉性肺炎、敗血症、急性溶血性疾病、急性膽囊炎等。
(3)關節痛 這常見於風濕熱、結核病、結締組織病等。
(4)淋巴結、肝脾腫大 這些症狀可見於血液病、癌腫、傳染病。
(5)尿痛、尿急、尿頻 這些症狀常見於尿路感染,如腎盂腎炎等。
(6)咳嗽、咳痰、胸痛 這些症狀常見於呼吸係統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炎、肺結核等。
(7)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這些症狀常見於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疾病等。
(8)出血現象 這可見於流行性出血熱、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敗血症、重症麻疹及病毒性肝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