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將掃蕩一切行業
當雷軍帶領小米在手機這個紅海行業高歌猛進的時候,有的企業感覺到戰栗,緊盯小米的動向,看看它是否要侵入自己所在的行業;也有的企業不屑一顧,認為小米不過是營銷做得好,沒什麼好怕的。曆史上,因營銷而短暫爆發但長期衰落的例子比比皆是,腦黃金、紅桃K、三株口服液,等等。在它們眼中,小米不過是最新的一個案例。
不管是戰栗還是不屑一顧,都不能改變這樣一個趨勢:互聯網思維將掃蕩一切行業。
套用一句我們熟悉的話說:這個趨勢,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90後”創業者泡否科技的馬佳佳說,我不知道怎麼說互聯網思維,因為我不知道不是互聯網思維的是什麼,我隻知道這一種思維。
就像傳統企業天生就活在工業社會一樣,“90後”以及更年輕一代天生是互聯網一代,他們天生具有互聯網思維。在他們的視野裏,互聯網不再僅僅是多了一個渠道,多了一個工具而已,而是成為生活的底層建築,互聯網就是生活。他們的行為,他們的思維,都是由互聯網塑造的。他們做事的方式,一定是符合互聯網思維的。
而未來,毫無疑問是屬於“90後”以及更年輕一代的,因此,未來也必然是屬於互聯網思維的。
作為一種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思維,必然戰勝不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思維,這是生產力的內在邏輯。從這個大趨勢上看,雷軍和董明珠之間以10億元為賭注的打賭,恐怕雷軍的贏麵會更大一點。
我們正站在一個千載難逢時代的入口處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互聯網最近幾年,才開始真正顯示出自己的威力。
這是因為,互聯網發展到了第二階段:“互”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社交時代。這個時候,人開始成為互聯網上的主體,人們開始在網上生活。
隨著科技發展的深入,互聯網就是生活。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可穿戴設備的出現預示著這個趨勢。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人們延長的器官。
互聯網不再是一種補充,而是主體,未來將是全部。
在互聯網“互”的階段,商業邏輯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改變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企業可以不通過銷售中介(渠道)直接向用戶銷售產品;二是企業可以不通過信息中介(媒體)直接向用戶傳播信息,用戶也可以直接向企業反饋信息;三是用戶之間不再是相互隔絕的,他們之間可以直接傳播信息。
如果從商業邏輯來說,工業社會,是對熟人社會的否定;互聯網社會,則是對工業社會的否定。
因此,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交接點,現在的我們,正站在這個新時代的入口處。誰站對了位置,誰就會被這個時代所選擇。站在風口,豬都會飛。自然,誰要違背這個時代,誰也就會被這個時代淘汰。
傳統企業怎麼辦?
傳統企業誕生在工業社會中,運作的思維和邏輯都是與工業社會相適應的。這種思維和邏輯既然保證了它們在工業社會獲得成功,就必然會阻礙它們在互聯網社會獲得成功,因為互聯網社會是對工業社會的否定。
原來成功的因素,恰恰是現在阻礙成功的因素。原來有多成功,現在就有多艱難。
但是,傳統企業並不隻有被淘汰一條路。雖然過去積累的思維和經驗不再有效,互聯網思維要求有不一樣的打法,不過,隻要掌握了互聯網思維,傳統企業多年積澱的對產品的理解,就將轉變成一種巨大的優勢。
而產品,恰恰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互聯網思維的基點。如果加上對用戶的理解,再善於塑造用戶的口碑,則傳統企業很可能在互聯網時代轉型成功。
個人怎麼辦?
這是個人最好的時代。
到了這個時代,個人的聰明才智才開始真正成為最重要的資源。葛優的那句“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實現。
沒有了銷售中介(渠道)和信息中介(媒體)的阻隔,個人創業的成本大為降低。銷售產品和塑造品牌,都更依賴於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交互,也就是說,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聯係,而不是人脈和廣告。
拚人而不是拚資源,拚人的質量而不是拚人的數量,這大為縮減了個人與企業、創業者與成功人士、創業企業與巨頭之間的差距。
在網絡上,人們以社群的形式存在。社群是以人們的興趣和對人們的價值區分開來的。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就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社群,從而為自己贏得獨特的價值。
這是一個極客化生存的時代,這是一個專家化生存的時代。讓自己的優勢更為強大,就能讓自己更為凸顯出來,被認識到,被選擇。
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互聯網思維,迎接這個千載難逢的時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