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牢(一)(1 / 3)

魏國京都平涼城中,一輛烏篷馬車自城西一座大宅側門駛出,向著城北奔馳而去。時值子時,街上死寂無聲,天上也是陰雲密布,不見星月,就連平日夜裏更夫的打更聲,似乎也消失不見,隻餘馬蹄踏在青石路麵上發出“得、得、得”的脆響聲,遠遠傳出,然後隨著馬車一起消失在漆黑夜幕中。

馬車一路疾馳,來到城北一處高牆院落門前停下。這院落以青石大磚砌成,與附近建築並不毗連,門口兩邊分別放著一尊麵目猙獰可怖的狴犴石像,嗚咽風聲傳來,整座院落在深沉的夜色裏,凝重、威嚴中透露出一股陰暗、凶戾的氣息,正是大魏天牢所在。

車夫停好馬車之後,從車上跳了下來,跺了跺已經凍的麻木的雙腳,又往手裏哈了兩口熱氣,搓了搓手,這才轉身去掀開車簾。

車簾打開,先是從車內跳下來一個青衣小廝,然後又由小廝攙著走下一位文士打扮的中年男子。男子下車後,先是四下望了望,顯得有些鬼祟。那中年男子見四下無人,便示意小廝上前去敲門。

小廝走上前去,用力拍了半天,直覺的手掌生疼時,門內方才有人罵罵咧咧的回道:

“敲什麼敲!趕著給你家老子娘收屍明兒個趕早,別擾大爺我的好夢。”

原來那天牢中大多關的都是朝廷重犯。能讓朝廷稱之為重犯的,一般來說,自不是尋常人物,多是犯了重罪的朝廷大員,或是做下驚天大案的巨梟。這其中有許多人犯如要處死,或為給死者留下體麵,或為保朝廷尊嚴等等,是不會在法場公開行刑的,多是就直接在這天牢中賜死了事。這些被處死的犯人,待刑部官員勘驗備案過後,便會通知其家眷領回安葬。因這平涼城乃是是一國之都,首善之地,死在天牢中的又多是生前有身份地位的人,因此光天白日讓家眷拉著屍首招搖過市,引得路人圍觀指點,總是不好,是以這天牢中向來都是讓家眷趕在雄雞叫過第一遍,天色將亮未亮,街上尚無行人的時候前去收屍的。

那門內應聲之人,許是以為有人來領屍,一來時辰不到,三更半夜的,正是寒氣深重,被人攪了好夢,出來受凍,是以顯得極不耐煩;二來在這天牢中當值,日子久了,多少都會沾上幾條人命,雖然多是受命行事,可是那些獄卒心中多少還是有些心虛忌諱,是以多半不敢在夜半陰氣深重的子時驚動死者身體,總要等到聽到第一聲雞啼之後,天將亮的時候,才肯發還人犯屍首。因此門內應聲的那人,話就說的極為難聽。

那小廝陪著中年文士來此,卻不是因為有家眷屍首要領,聽到門內之人這番話,登時大怒,正待叱罵,卻被站在身後的中年文士低聲製止。

那中年文士越過自家小廝,走到門前,對門內之人輕聲說道:

“這位差爺,我奉命有要事來辦,快些開門讓我等進去。”

門內那人聽罷,立時心中一凜。他在這天牢當值多年,自然是見過一些世麵的。門外之人半夜偷偷摸摸過來,說是奉命辦事,隻怕是要有些見不得人的陰私勾當要做。天子腳下,敢做這等事的人,自然不是自己一個小吏能得罪的,這等事,也不是自己能過問的。這天牢中,這等事情從來不斷,不知有多少人在這裏含冤受屈而死,世人畏天牢如虎,這也是原因之一。

雖說如此,畢竟是天牢重地,那人倒也不敢隨意就放人進來,立時換了語氣,客氣的問道:

“不知外麵這位大人怎生稱呼,可有手令、文書之類的憑證讓小的過目一番?小的也好先按例記錄。”

中年文士笑了笑,並未說出自己身份,隻是答道:

“我倒不是什麼大人。這裏有刑部發下的通行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