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9章 斷橋—段橋(2 / 2)

一陣簫聲起,伴隨著歌曲、舞姿,天衣無縫的銜接,待到高~潮時,簫聲一變,正與曲調爭鋒。

歌聲悠揚,帶著婉轉之美;簫聲激蕩,時急時緩,配合著歌曲此起彼伏,天衣無縫。

良久,眾人似在邵家錦幾聲急促咳嗽之中驚醒,但又仿佛還沉靜在剛剛的歌曲當中。

二號身體一個激靈,迷茫看向四周,眼角餘光瞥到邵家錦此時漲紅的臉龐,若有所思,即刻出聲喚醒眾人。

眾人對於歌聲的讚美溢於言表,又對後起的簫聲驚歎,可卻沒有注意到剛剛是從鬼門關的門前轉了一個彎。

並不是說魔音能之將人殺死,而且五十六人都是壞人,當失去了抵抗能力的人,即便是一個弱女子也能輕鬆殺人,何況她們還不是。

在二號的帶領下,他們離開。

邵家錦走出,對著蒙古包周圍的第五科同誌囑咐兩句,自己卻猛烈一聲咳嗽,嘴中竟是鮮血淋漓。

喝退上前的幾名同誌,從懷中取出幾枚銀針,皺眉間刺入身體穴道。

他萬萬沒想到納碎份子會如此凶殘,在鏢上抹的竟然是龍咆哮之毒。

傳說龍咆哮即使巨龍中了此毒都會為之咆哮,不停掙紮,更何況是凡胎肉體,若不是他道行不淺,又懂銀白紅杏,恐怕早已下入鬼門關。

隻是,現在身體內的毒素亦讓之不能輕鬆,閉著雙眸靠在蒙古包的梁上虛弱不以。

過了許久。

或許是銀針紮穴起了效果,他睜開雙眼,緩緩從地上爬起,問明方向,又向著隊伍趕了過去。

斷橋殘雪:斷橋殘雪亭在斷橋北,宋陳清波有《斷橋殘雪圖》,康熙三十八年,聖祖仁皇帝禦書四字為西湖十景之一,四十一年有司勒石建亭於此。

出錢塘門,循湖而行,人白沙堤,第一橋曰斷橋,界於前後湖之中。水光灩瀲,橋影倒浸,如玉腰金背。凡探梅孤山,蠟屐過此,輒值春雪未消。葛嶺一帶,樓台高下,如鋪瓊砌玉,晶瑩朗徹,不啻玉山上行。昔人稱詩思在灞橋雪中,此較更勝。

斷橋的由來有很多傳說。

比如神話的一種。

宋代之處斷橋叫它寶佑橋,元代因橋頭居住著一對以賣酒為生的段姓夫婦,又稱為段家橋。

傳說,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裏,隻有一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遊人要到孤山去遊玩,都要經過這座小木橋,日曬雨淋,橋板經常要爛斷,遊人十分不便。

橋旁有一間簡陋的茅舍,住著一對姓段的夫婦,兩人心地善良,手腳勤快,男的在湖裏捕魚為生,女的在門口擺個酒攤,賣家釀寡酒,因酒味不佳,顧客很少****,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婦倆剛要關門,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白發老人,說是遠道而來身無分文,要求留宿一夜,段家夫婦見他年老可憐,熱情地留他住下,還燒了一條剛從西湖裏捕來的鯉魚,打上一碗家釀寡酒,款待老人。

老人也不客氣,一連飲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第二天早晨白發老人臨別時,說道:“謝謝你們好心款待,我這裏有酒藥三顆,可幫得你們釀出好酒”。

說罷,取出三粒紅紅的酒藥,告別而去。

段家夫婦將老人的三顆酒藥放在釀酒缸裏,釀出來的酒,顏色猩紅,甜醇無比,香氣襲人。

從此,天天顧客盈門,段家猩紅酒名揚新杭,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後來段家夫婦拆了茅舍,蓋起了酒樓。

他們為了感謝白發老人,積蓄了一筆錢,準備好好答謝他。

歲月流逝,一晃三年。

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發老人冒雪來到段家酒樓。

夫婦倆一見恩人來到,喜出望外,款留老人長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卻要告別。

臨別之時,段家夫婦取出銀兩子送給老人。

老人笑著推辭說:“謝謝你們夫婦一片好心,我這孤單老人,要這麼多銀錢何用?你們還是用在最要緊的地方吧”!

說罷,便踏雪向小橋走去。

段家夫婦站在門口相送,隻見老人剛跨上小木橋,腳下一滑,橋板斷啦,老人也跌進了湖裏。夫婦倆急忙跑去相救,忽見白發老人立於湖麵,如履平地,微笑著向他們揮揮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婦這才知道,白發老人不是凡人。

想起老人臨別說的話,使用那筆銀錢在原來的小木橋處,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橋,還在橋頭建了一座亭子。從此,遊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橋塌啦。

鄉親父老懷念段家夫婦行善造橋的好事,便把這橋稱為段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