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完這本集子,感到一種由衷的自豪,這是我以前出書時不曾強烈體味到的一一此前,我已出版過5本個人作品集,都是純文學作品,它們雖然也備嚐艱難,但畢竟還比新聞稍強,因為新聞的生命力在於時效性,時一過,境已遷,讀者即銳減,所以總是達不到印數,要出一本新聞作品集,真是難於蜀道、難於上青天!
而本書是我第一本以記者身份出的書,雖然不是新聞作品集,也聊以自慰了。之所以要這樣說,是因為我非常熱愛自己的新聞工作,一直以能夠當一名記者而自豪--我甚至想過,自己的歸宿就在這裏了!(關於這一點,請人家參看本書中《我為什麼要寫作?》一文。)
中國的新聞隊伍中,有許多優秀人才,且不說老一輩,單是年輕一代人中,就有不少既有新聞素質、又有文學修養,能寫、能跑、能采、能編,同時又肯為天下先的無私韋獻之士。我因此十分讚賞東方出版中心獨具隻眼,把眼光投注到新聞界,更投注到新聞界新人身上,決定出版這套《中國當代記者隨筆》叢書。我為自己的作品能被收入到本叢書而感到極大的榮幸。
正因為得之殊難,所以我對本書格外謹慎小心,一篇一篇地琢磨,一個字一個字地推敲,不敢有絲毫輕慢。甚至在編好全書以後,還一再延遲交稿時間,總想再寫出幾篇更好的作品,以增加本書的分量。現在這個目的達到了沒有呢?--“亂花漸欲迷人眼”,我終歸還是越看越不滿意,越看越發現這裏那裏還存在著毛病,越看越覺得整體水乎不夠高。唉,這也水遠是一個“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過程,我隻能說,我盡力了。
本書中所收入的,基本上是我1994年和1995年的新作品,它們與我以前的散文有所不同,就是明顯地增加了理性思考成分。這是因為近年來,無論從社會大背景層麵,還是從我個人內心來說,都是一個在追問生命的為什麼、追問什麼是有價值的世界、曆史、社會和人生的時期。雖然我還沒有找到完滿的答案,還在“雖九死而猶未悔,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是讀者可以看出,我真誠地追尋過了,並且還將不懈地追尋下去。
在本書的編排上,我曾試驗過幾種體例,最終還是選擇了現在的,因為這是最適合讀者閱讀思維的一種。在本書的最後,我還選收了以前的5篇代表性舊作,這不是重複,而是想讓讀者對我的作品有一個完整的了解。
謝謝大家!
1996.2.19丙子年春節於北京天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