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後記(1 / 1)

不知不覺,這部散文集寫完了,這是2011年最後一部散文集,也是我第15部散文集。在這一年裏出版了幾部散文集,還有幾部長篇小說,真正是創作大豐收。當我就要完成今年內最後一部散文集時,忽然想到應當為這部散文集寫點什麼。寫什麼呢?是寫出版的喜悅,還是寫創作的辛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我越來越發現散文很適合我,隨時隨地都能將我的感受表達出來,也許這就是文學的感受。不是我不喜歡小說,我是說小說寫出的是情節,散文寫出的是感受,小說是虛構的感受,散文是生活中真實的感受。多少年來我始終不渝堅信自己寫出的作品是虛構的,可是寫了這些年後漸漸感到散文不是小說,散文有真實的一麵。尤其是散文可以寫出自己的思想,寫出自己的感情,寫出自己的靈魂,寫出心裏最隱蔽的秘密,可惜我寫出這些作品後才懂得,隻是懂得太晚了。寫了幾十年才有點滴經驗,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我開始夜以繼日寫散文集,以此達到多部成果,這也是我的一個收獲。有一陣子,我幾乎每天都要寫出幾千字,為的就是完成出版社約稿,同時也是表達自己對文學的態度。寫了幾十年,我想自己也應當有成果了,這就是寫出作品,再寫出作品。

長期以來我有一個感受,寫散文讓我心靜,有時很煩瑣的事在散文麵前我還能靜靜思索,認真寫作。比如有人曾經多次提出你怎麼不賺錢啊,你看XX寫出一部小說賺了多少錢,你寫散文為什麼不賺錢啊,你怎麼不寫電視劇本賺錢啊?他說得沒錯,提出了問題的關鍵,可是寫散文就應當賺錢嗎?寫作就是為賺錢嗎?當初我寫作時並沒想賺錢,如果想賺錢憑我的聰明才智我會賺到百萬,可是我沒賺,心甘情願寫作著,心甘情願清苦著。何況現階段文學已經沒有多少出路了,如果還靠文學賺錢頭腦不是有病嗎?其實我寫出散文並不思索,一氣嗬成的散文我每天都在寫,隻要心裏有感受我就有可能寫出來,而且寫得氣勢磅礴,寫得理所當然,即使心裏沒有故事也可能會編出來,類似寫小說一樣。隻不過我的這種寫作是最貼近心靈的,最貼近生活的,也是最貼近社會的,更貼近我們現在的文化環境。

近兩年,散文越來越不好寫的原因就是缺少思想感情,缺少心靈體驗,更缺少社會實踐。然而小說也是如此,越寫越不被讀者看好,越寫越讓讀者感到困惑,文學還有用嗎?難怪有人說文學是失敗的藝術,越寫越失敗,越寫精品越少,越寫想象力越匱乏。文學實際上就是寫生活的藝術,在寫生活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思想,注入感情,同時也加入技巧。在文學創作上我有三個敢比:一是敢與同事比高低,看誰的文化教育好,人品素質高,看誰不犯錯誤,對國家有貢獻。二是敢與領導比高低,看誰能搞活經濟,真正做到為民所為,改變所在地麵貌。三是敢與名家比高低,看誰寫得好,寫得巧,寫得多,看誰能當大作家。不要以為百姓小,其實什麼樣的偉大人物都在百姓中,我是希望這三個敢比有發展。然而,現階段的環境不是這樣,有些組織已經成為一種個人關係的小圈子,我的三個敢比變成三個不敢比,這其中的變化顯而易見。在我的文學創作中,寫山與寫父親永遠是我創作的主題,也是我生命的主動脈,沒有父親沒有文學,沒有文學哪能有創作,哪能有現在的成績單。然而人的一生能寫出多少書呢?這也是未知數,寫作不僅要有心靈囈語,也要言之有物,隻有如此作家才能進步,文學才有發展。我經常思索,我這一輩子就要過去了,剩餘時間幹什麼,是為過去的歲月討價還價,還是為未來的歲月繼續努力,每一個人都要麵對這樣的問題。我想還是繼續努力寫作最好,寫散文要上進,作家要上進,讀者也要上進,隻有上進了社會才有發展,隻有上進了社會變革才能順利。很多人都說我有才,都說我適合寫作,既然如此不如就繼續寫作,這也是為國家做貢獻的一種形式,寫出數不清的作品不是更好嗎?

曹秀

2011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