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曾鞏文學思想的影響(1 / 3)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中國散文史上是一位很有影響的名家。他所取得的文學成就與他的文學思想有很大的關係。他的文學思想是指導其創作實踐的理論體係,其文學思想在適應了北宋中期的社會文化性格的同時,也積極順應了當時“古文運動”的創作思想,又表現出了鮮明的獨特個性。他的文學思想中的經世觀、文道觀和創作觀,對當世及後世文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在明清兩代,對一些作家的創作思想與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文學思想的某些方麵,至今還奕奕生輝,值得我們思考學習和借鑒。

曾鞏的文名與創作實踐與他的文學思想是分不開的。

曾鞏生前享有盛名。文壇盟主歐陽修稱讚他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①歐陽修後來對曾鞏推崇備至,以致“歐陽公作省試知舉,得東坡之文驚喜,欲取為第一人。又疑其為門人曾子固文,恐招物議,抑為第二。”②此為人所熟知之故事,在表明東坡之文才的同時,亦可看出曾鞏之文才傑特及其在歐陽修心目中的地位。後歐陽修曾評曾鞏說:“太平州司法參軍曾鞏,自為進士,已有時名。其所為文章,流布遠邇。誌節高爽,自守不回。”①從歐陽修的評語來看,曾鞏文章“流布遠邇”,確實享有盛名。曾鞏之好友、大政治家王安石也稱讚曾鞏:“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②王安石把曾文比作似大江如星鬥,評價甚高。蘇軾的讚語更是絕妙:“醉翁門下士,雜遝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郡妍。”③看來,蘇軾對歐門弟子的曾鞏是另眼相看的。詩文革新運動的健將梅堯臣也說:“遽傳曾子固,原與一相見。順風吹長帆,舉手但慕羨。……昔始知子文,今始識子麵。”④看來,曾鞏生前確有盛名,以致梅堯臣慕其文名。就連陳師道也慕名求教,《宋元學案》載:“(陳師道)年十六,以文謁子固,大奇之,許以文著時,留受業焉。”⑤後曾鞏去世,陳師道曾寫挽詞雲:“早棄人間世,真從地下遊。丘原無起日,江漢有東流。身世從違裹,功名取次休。不應須禮樂,始作後程仇。”⑥曾鞏生前之文名,正如其弟曾肇所雲:“歐陽文忠公赫然特起,為學者宗師。公稍後出,遂與文忠公齊名。自朝廷至閭巷海隅鄣塞,婦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惟恐得之晚也。”⑦曾肇對其兄在當世的盛名作了描述。林希為曾鞏寫的墓誌說:“其為文章,句非一律,雖開合馳騁,應用不窮,然言近指遠,要其歸必止於仁義,自韓愈氏以來,作者莫能過也。”⑧林希指出了曾鞏為文的特點,並道出了形成這種為文特點的思想原因。蘇轍亦在挽詞中說:“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西京。平生碑版無容繼,此日銘詩誰為題?”①蘇轍的話道出了其文學思想的根本。王震亦雲:“南豐先生以文章名天下久矣。”②不管怎樣評價,曾鞏生前享有很高的文名,這是無可懷疑的。降至南宋,曾鞏受到理學大師朱熹的推崇,因為曾鞏重道的文學思想與理學家的文道觀很是相似。朱子雲:“餘年二十許時,便喜讀南豐先生之文而竊慕效之,竟以才力淺短,不能遂其所願,今年五十,乃得見其遺墨,簡嚴靜重,蓋亦如其為文也。”③還說:“予讀曾氏書,未嚐不掩卷廢書而歎,何世之知公淺也!蓋公之文高矣,自孟、韓以來,作者之盛未有至於斯。夫其所以重於世者,豈苟而雲哉?”④朱熹雖對曾鞏甚為推崇,但亦說他為文講理是“關鍵緊要處,也說得寬緩不分明,緣他見處不徹,本無根本功夫,所以如此”⑤。

在元代,曾鞏也贏得了盛譽,劉壎甚喜曾鞏之文,其雲:“公之文自經出,深醇雅淡,故非靜心探玩,不得其味,而予特嗜之。”⑥劉壎還為“曾鞏不能詩”作了辯護,其雲:

自曾子固不能作詩之論出,而無識者遂以為口實,乃不知先生非不能作詩者也,蓋其平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興與寡,先生之詩亦然。故惟當以賦體觀之,即無憾矣。⑦

劉壎力讚曾鞏,認為曾鞏非不能作詩,曾鞏深於經術,其誌不在吟風弄月。這一方麵道出了曾鞏的儒者文氣,同時,他也沒有看到曾鞏詩歌中有描寫自然花草而風格清新的一麵。元代脫脫對曾文作了評價:“(鞏)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於《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為文詞者,鮮能過也。……曾鞏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①脫脫的讚語比較正確的道出了曾鞏為文之特點,所以他的這句話也被後人常常引用。丁思敬更是欽服於曾鞏,他說:“仆嚐讀舍人王公著《南豐先生文集序》,喜其有‘波濤’、‘煙雲’、‘三軍之朝氣’之語,足以摹寫斯文之妙。及觀紫陽夫子序公家譜,甚恨世之知公者淺,而後未敢以前言為可喜也。”②從以上元人的評價來看,曾鞏在元代的影響是不衰的。

在明清兩代,曾鞏的影響超過前代。由於曾鞏文學思想的正統性和其章法的獨特性,其人其文受到了很大的重視。清李慈銘曰:

曾南豐為臨濟別出,繼其衣缽者,元有虞道園,明有歸震川,本朝則方望溪也。……道園、震川皆學歐,又極似歐,而吾謂其繼南豐,則以二家不免冗漫,而說理頗粹,有務主寬展,有不盡之意,其得失皆失曾也。震川望溪,俱不免有時文氣。③

李慈銘言評雖有失偏頗,但大體道出了曾鞏在明清兩代的影響。

在明初,朱右甚喜唐宋古文,並編選了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詢、蘇軾、蘇轍、曾鞏之文,稱之為《八先生文集》,這是第一次將曾鞏名論八大家之列。其後,至明中葉,曾鞏正統的文學思想成了唐宋派信奉的圭臬。“唐宋派”是一個比較正統的文學流派,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為代表,這些作家反對“前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漢”,認為此使散文創作陷入擬古的泥潭,缺乏生命力,因而他們主張學習唐宋散文,更多的是學宋代的歐陽修和曾鞏。並且他們主張文以明道,而且注重文章的教化作用,王慎中在《答廖東雩提學》提出的“文與道非二”、文章應“浸涵六經之言”與曾鞏的文道觀很是相同,即文要明道且要貫穿六經。因此,曾鞏受到唐宋派的崇揚。曾鞏其文對王慎中影響很大,王慎中雲:“方洲嚐述交遊中語雲‘總是學人,與其學歐、曾,不若學馬遷、班固。’不知馬遷莫若歐,學班固莫若曾,今我此文,正是學馬、班,豈謂學歐、曾哉?”①王慎中認為學歐、曾就是學司馬遷、班固。以致王慎中“已悟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於曾鞏,順之初不服,久亦變而從之。”②王慎中對曾鞏推崇至極,他說:“予惟曾氏之文之至矣!當其時,王震序之已無能有益於發明。晚宋及元序者頗多,而其言愈下。……由西漢而下,莫盛於有宋慶曆、嘉祐之間,而粲然自名其家者,南豐曾氏也。”③可見,曾鞏對王慎中產生重大影響,正如錢基博先生所說:“慎中優遊緩行,得歐陽修曾鞏之法。”④唐順之亦雲:“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南豐,三代以下之詩,未有如康節者。”⑤唐順之敘事散文學曾鞏,其文曲折百轉、情理並茂、敘事嚴謹,貌與曾文神似。唐順之在朱右《八先生文集》的基礎上,編成《文編》一書,其中就有曾鞏之古文。茅坤亦推崇曾鞏,他曾雲:“若遽因歐、曾以為眼界,是猶入金陵而覽吳會,得其江山逶迤之麗、淺風樂土之便,而不複思履崤函以窺秦中者已!”①茅坤親手編選了《八大家文鈔》,把曾鞏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極力推揚,使曾鞏在八大家中的文名得以確立。茅坤還對曾鞏的才學作了一番評論:“曾南豐之文,大較本經術,祖劉向,其湛深之思,嚴密之法,自足以與古作者相雄長。而其光焰或不爍也,故於當時稍為蘇氏兄弟所掩。獨朱晦庵亟稱之,曆數百年,而近年王道思始知讀而酷好之,如渴者之飲金莖露也。”②同時,曾鞏的“道法事理”思想亦影響到明代文壇。唐宋派中的唐順之、王慎中甚崇曾文作文之法,極力摹習,史稱:“王慎中,唐順之輩,文家歐曾。”③歸有光亦重曾鞏文,錢謙益的《初學集》曾載歸有光學曾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