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闋幻想血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開頭突破了一般的“換意”譜式,將上闋“沙場秋點兵”之後的磅礴大氣直貫下來,敘述將軍率領訓練有素的鐵騎,風馳電掣般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我們仿佛看到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望風而逃,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戰鬥很快結束,將軍的隊伍旌旗招展、凱歌入雲、歡聲動地。三四兩句寫這是一場反擊戰。將軍是愛國的,也是好名的。一戰獲勝,恢複功成,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後名”,豈不壯哉!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然而在投降派當朝的時代,並沒有產生這種“壯詞”的土壤。上述一戰而勝的場景,不過是作者的理想罷了。他心馳神往地想象化為將軍的形象,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又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實。結尾句作者發出沉痛的感歎:可憐我等待的這一仗,等到白發都長出來了也沒有等到,看來收複失地的理想是無法實現了。想到由自己化身的將軍“醉裏挑燈看劍”,夢中馳騁疆場,暢快淋漓一時;再對鏡看看自己的滿頭白發,這處境確實“可憐”。然而又有誰來“可憐”他呢?於是,作者寫下了這首“壯詞”,寄給了即使在軍中處境也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全詞先如斜箭升空,然後陡然下落,同時又戛然而止。這種寫法往往因其出人意料而扣人心弦,遂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鷓鴣天
辛棄疾
有客慨然談功名[1],因追憶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2],錦襜突騎渡江初[3]。燕兵夜娖銀胡録[4],漢箭朝飛金仆姑[5]。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6]。卻將萬字平戎策[7],換得東家種樹書[8]。
【注釋】[1]慨然:慷慨激昂的樣子。[2]旌:旗幟的一種,竿頭綴犛牛尾,下飾彩色羽毛。[3]錦襜(chān)突騎:即穿著錦繡短衣的快速騎兵。襜,短衣。[4]燕兵:指金兵。夜娖(chuò)銀胡録(lù):夜裏提著兵器追趕。娖,通“捉”;胡録,箭袋。又一解為枕著鑲銀的胡録而細聽之意。娖,謹慎貌;胡録,一種用皮製成的測聽器,軍士枕著它可以測聽三十裏遠的人馬聲響。兩解皆可通,今多用前解。[5]漢箭:漢人用的箭簇。這裏指山東義軍用箭回射金人。金仆姑:一種箭名。[6]“歎今吾”二句:歎息今天的我已經衰老了,即使春風吹來也染不黑我已經變白了的胡須。[7]平戎策:指作者南歸後向南宋朝廷提出的抗金策略。[8]東家:東道主,主人。
【鑒賞】這是作者描述自己抗金而獲悲劇遭遇的感懷詞。
上闋描寫年輕時在敵占區的抗金鬥爭。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率金兵南侵江南,後方空虛,北方敵占區人民乘機起義抗金。山東農民耿京即領導了一支二十餘萬人的起義隊伍,聲勢浩大。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兩千多人歸附耿京,為耿京部掌書記。辛建議耿與南宋取得聯係,以便配合戰鬥。第二年正月,耿派辛等十餘人到建康(今南京市)謁見高宗。高宗授耿為“天平軍節度使”,授辛為“承務郎”。辛等在返回途中聽到張安國殺害耿京、投降金人以及義軍主力潰散的消息,立即在海州組織了五十名勇敢義兵,直赴濟州活捉了張安國,再向張部宣傳民族大義,然後帶領這支上萬人的隊伍,押著張安國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過淮水才得到休息。到臨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把張安國獻給了南宋朝廷正法。辛棄疾這種忠心為國、智勇過人的傳奇般英雄行為,在當時的文臣武將中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上闋的背景故事。
前兩句描寫自己年輕時參加領導抗金義軍,在萬方多難中率萬餘人擒獲叛徒張安國,並用騎兵將其押送過淮河、長江。後兩句敘述南奔時突破金兵的防線,和金兵戰鬥,緊急時刻用箭射退金兵的悲壯場麵。“擁”字和“飛”字表示動作之果敢、迅速,並從旌旗、軍裝、兵器上加以襯托,將戰鬥場麵寫得如火如荼,繪聲繪色,極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