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蘇洵和他的散文(1 / 3)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生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卒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終年五十八歲。他與其子蘇軾、蘇轍同為文壇名家,世稱“三蘇”,洵為“老蘇”。他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嘉祐集》二十卷。

蘇洵出身在一個“三世不顯”的家庭,他的父親蘇序有三個兒子,洵為幼子。他雖為人聰明,智辯過人,卻又少年不好學,結交豪俠,廢學遊蕩。直到二十七歲才發奮刻苦,“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由於他不喜身律之學,不尚時文,因而科舉屢試落第。仕途絕望,他盡燒平日所寫文章,而閉門潛心攻讀聖賢之書,研習六經百家之說。正如他在《上韓丞相書》中所說:“(蘇洵)及長,知取仕之難,遂絕意於功名,而自托於學術。”後來,他雖得到張方平、歐陽修、韓琦等人舉薦,卻並未引起朝廷重視。嘉祐三年(1058年)、四年(1059年),蘇洵雖然前後兩次被朝廷詔試,他卻上書皇帝,婉言拒絕。直到嘉祐五年(1060年)八月,五十二歲的蘇洵才被任為秘書省試校書郎,第二年又被任為霸州文安縣主簿,並與陳州項城縣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可惜的是,書成不久他就去世了。

蘇洵雖有王佐之才、經世之策,但一生坎坷,仕途很不得意。終其一生,功名不就,官卑職微,未能使他在這方麵展其才,揚其名。而真正使他聞名於當世,垂名於後代的,則是他的散文創作。

蘇洵的散文,不僅內容題材廣泛,而且針對現實,務求一出己見。

在蘇洵的近百篇文章中,論兵的占有較大比重,如《權書》十篇,以及《上韓樞密書》《製敵》《禦將》《兵製》《上皇帝書》等文章,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軍事觀點。其中,從主將的修養到士兵的選擇,從戰術計謀的運用到戰略策略思想的確定,從強調明確戰爭的指導民想到重視實戰經驗等等,都有所論及,並且時有高見,有的文章還體現了他的樸素的辯證法的思想。特別是他在《心術》中強調主將應當“知理”、“知勢”、“知節”,應注意研究戰爭全過程的策略思想,注意調動士兵的進取精神;在《強弱》《攻守》中強調人的作用,突出主將戰略思想的重要性;在《用間》中強調信、義對決定戰爭勝敗的作用,權對用間,以防情報失實而造成戰爭的失敗;在《孫武》中,強調實戰的重要,批評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在《法製》中強調指揮戰爭要注意研究客觀形勢,根據不同的情形,采用不同的戰略戰術;在《兵製》中,強調兵民合一,詳析兵民為二的弊端。總之,在諸多方麵,給後人以不少啟迪。

論政是蘇洵散文的又一個重要內容。在《衡論》十篇,以及《上皇帝書》《審勢》等文章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觀點與政治主張,在《審勢》中,他強調治理天下政權審時度勢,主張任刑尚威,尤其要視具體形勢施威用惠;在《遠慮》《任相》中,強調君主對心之臣要用之下不疑,“尊之如父師,愛之如兄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並“尊其爵,厚其祿,重其權”;在《辨奸論》中,強調識奸、辯奸的重要;在《廣士》《養才》中,強調其才實學,主張不拘一格,任人惟賢;在《重遠》中,則強調邊遠地方選用官吏之重要,提出“勿輕授,贓吏冗流勿措其間”;在《議法》《申法》中,強調執法之重要,指出“法明禁之,而人明犯之,是不有天子之法也,衰世之事也”;在《田製》中,主張抑製土地兼並;在《六國》《審敵》中,主張抵禦外族侵擾,反對以賄賂而求和,一味退讓的投降政策;在二篇《諫論》中,提出“使君必納諫”與“使臣必諫”,才是真正的“能諫之臣”與“納諫之君”等等。從蘇洵論政的文章中清楚地看到,他雖未仕途顯達,卻有“真王佐才”,從多方麵表現了他在政治上的革新思想,給後民為政者教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