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首詩是一首五言律詩,詠物抒懷,感情充沛,人和物在這首詩裏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渾然天成。用典自然、恰當。
後人點評
《唐宋詩舉要》雲:“以蟬自喻,語意沉至。”
於易水送人一絕①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②,壯士發衝冠③。
昔時人已沒④,今日水猶寒。
【注】
①易水:河流名,又稱易河,在今河北省易縣境內。易水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是戰國時燕國南邊的邊界。
②此地:指的是易水岸邊。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壯士:指荊軻,戰國衛人,著名的刺客。發衝冠:指頭發豎起把帽子頂起來了,形容人非常憤怒。冠,帽子。
④人:有兩種說法,一種單指荊軻,另一種認為指當時在場的人。沒:同“歿”,指死去。
於易水送人一絕
【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時任侍禦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諷諫,觸怒了武後,不久,便被誣入獄。儀鳳四年(679),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這年冬季,他奔走幽燕地區,投身軍幕,以報效國家。這首詩大概就寫在這個時期,詩人在此詩中借詠史來喻今,描述自己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表達詩人對古代英雄的仰慕,感慨自己不能一展抱負苦悶。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易水是作者送別友人的地方,在這裏詩人很自然地想起了曾經發生過的重要曆史事件,戰國末年,燕太子丹複仇,派荊軻去刺殺秦王,燕太子丹、高漸離和宋意都身著白衣在易水河畔送別荊軻,荊軻在易水河邊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歌聲悲壯。“壯士發衝冠”描述的是當時荊軻壯士不惜用生命報效國家的悲壯,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英雄荊軻的欽佩之情。這本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但是詩人隻字未提送別時的悲傷、留戀而是直接寫曾經荊軻送別這一場景,可見,詩人內心充滿抑鬱,單刀直入主題,為之後的抒情做鋪墊。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由“昔時”自然引出“今日”,借史事抒發今情,曾經的知人善任的燕太子丹和忠心報國、英勇無畏的壯士荊軻已經不在了,隻有易水還依然在流淌。這兩句不僅表達了詩人對他們的緬懷與仰慕,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內心抑鬱難以申訴的痛苦。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煥然一體,“已”、“猶”二字使句子的感情節奏變得舒緩,字句中滲透的悲哀、痛苦之情感人肺腑。
這首詩是一首五言絕句,從該詩的題目上看是一首送別詩,但從內容上看,我們也可把它歸為懷古詩,駱賓王仕途不順,懷才不遇,內心有忠心報國,一展宏圖的滿腔熱血卻無處揮灑,送別時懷古傷今,有感而發,用詩文暢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向友人一吐心中的苦悶。整首詩筆調蒼涼,寓意深遠,充滿了深沉和苦悶的感情。正所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詩人在詩文中抹去了送別友人的客套話,而直抒胸臆,向友人一吐為快,可見,這位友人也是詩人的一位至交。
後人點評
《詩境淺說續編》評論:“此詩一氣揮灑,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