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瓊,四川合江人,是晚清的一位正直的地方基層官吏。早年曾在遼寧邊境做過軍府幕僚,後來在長三角地區的溧陽、元和、陽湖、江陰、吳縣、南彙、上海七個縣做過八任知縣,直到生命終點。光緒十五年(1889)至二十四年(1898)期間,他擔任蘇州府元和縣知縣(其中兩年與常州府陽湖縣知縣對調署理)。

元和縣,雍正二年(1724)建置,與吳縣、長洲縣同為當時江蘇省省會蘇州府的“三首縣”之一。其行政轄區與今天的蘇州工業園區轄區大致相當。

李超瓊勤政廉潔,關注民生,在國家內憂外患、社會腐朽落後、經濟凋敝衰敗,縣財政極其困難條件下,發動元和縣的士紳和農民,采取“以工代賑”和社會捐資的方式,利用戰爭留下的殘磚碎瓦,在境內金雞湖上建成了一條全長六百八十丈的長堤,既有效減緩了湖上風浪,提高了行船安全,又加強了縣域東部鄉鎮與城市的溝通,改善了民生,還在客觀上清除了堆積在蘇州城裏幾十年的戰爭廢墟。人們把這條長堤叫做“李公堤”。一百多年來,李超瓊築堤的事跡在當地民間口耳相傳,婦孺皆知。

現在,經過蘇州工業園區十幾年的開發建設,金雞湖已經成為國內最大、最美、最時尚的城市湖泊之一。在原堤基礎上按照“國際風情商業水街”的目標,重建而成的新李公堤,則成了金雞湖上一道最亮麗的風景。

新堤建成之時,一百多年前由晚清經學大師俞樾親筆手書的“李公堤”石刻堤碑被重新在堤岸上樹起。2009年,為紀念李超瓊實心為民,“想辦事,會辦事、辦成事”的曆史惠政,園區工委、管委會又在李公堤上建立了李超瓊雕像,供人們瞻仰。

2011年,遠在西安、北京等地工作生活的李超瓊的孫輩傳人李林、李振雄(燁)、李鈞、李定、李宙、李遜等,了解了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成就,以及蘇州人尊重曆史文化,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積極發掘、大力弘揚民族優良傳統的一貫做法後,深受感召。

全家一致決定,把珍藏多年的李超瓊日記稿本四十三冊、詩文集十一冊,以及大量相關資料,都無償捐贈給園區檔案管理中心。

李氏傳人的義舉,感動了正在為率先建成現代化新蘇州而努力奮鬥的園區人。為了充分發掘李氏日記的曆史價值和研究價值,園區檔案管理中心決定陸續編輯出版《李超瓊日記》和《李超瓊傳》。這套書籍的出版,將為推進蘇州,乃至長三角地區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一批翔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也將為弘揚社會正氣,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供一套親切可感的“鄉土教材”。

李超瓊為人嚴謹。據其自述,自光緒元年(1875)起“日必有記”。而其孫輩經長期保存後捐贈給園區的日記稿本。日記內容起自光緒七年(1881)四月,迄於宣統元年(1909)閏二月十一日,他生命的最後一天,時間跨度達二十八年。看來,最早幾年的日記恐已丟失。即使如此,這套日記也已經彌足珍貴了。

應捐贈者要求,此次出版的《李超瓊日記》為簡體字本。原汁原味地保存曆史,是我們編輯出版的基本原則。為此我們對一些特殊情況做了特殊處理。例如,日記稿本中存在大量異體字和通假字,我們一般都按照規範把它們改為通行的現代漢字,而對其中少量不妨礙閱讀的仍保持原狀,以保存當時的時代特色。又如,日記稿本中的人名較多采用同音字和近音字,同一人名常有多種不同的寫法,會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我們盡可能使之前後劃一。再如,日記稿本對人物的籍貫、官職、字號,常常采用小字夾注的形式,而我們為適應當下讀者的閱讀習慣,都改用了括注形式。

蘇州科技學院中文係在教學科研十分繁忙的情況下,派出兩位博士承擔整理出版《李超瓊日記》的工作;參與工作的專家和編輯們,也都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此表示感謝!

由於水平有限、經驗不足,我們的工作會有各種缺點和錯誤,有待方家指正。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