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傳奇》的寫作前後
我的童年雖不是金色的,卻有值得回憶的時光。
記得還是在光腚赤腳的歲月,總覺得天是那麼高,地是那麼大,太陽是那麼毒,月亮又是那麼亮。就在那無數個月圓之夜,我赤腳沙沙地跑過村街的石子路,氣喘籲籲地來至村頭五道廟前的那棵老榆樹下,聽那光頭而胡子雪白的老人“叨書”。
不知老榆樹有多大年紀,反正六人合抱也攏不過來。老人就坐在那下麵“叨書”,什麼“八仙過海”啦,“三俠五義”啦,“豬八戒招親”啦,“孫臏吃狗屎”啦,等等。而其中“叨”得最多最細的要算是孫臏的故事啦!
記得那時,每當我聽到孫臏雲夢學藝或架拐騎牛而來時,總不免要仰頭看看天,總盼著能看到他。
直到我初中畢業後才知道,白胡子光頭老人文化並不高,鬥大的字還沒有認到兩口袋。
更談不上有什麼藏書。據鄉親們說,他也是聽別人“叨”的。我真佩服他的好記性。
現在老人早已作古,而他“叨”的孫臏的傳說與故事。雖然七零八落,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因此,讀者就此明白,我的這部書就是聽來的,加上參考有關資料後進行的一次再加工而已。我申明:它不是史實,也不是我剽竊老人的成果;既不是單純虛構,又不是憑空捏造。是什麼呢?要我看,隻能勉強稱得上是一部四不像式的創作罷了!
本書是以戰國後期為背景,以秦王統一中國的曆史事件為線索,集中描寫了統一與反統一、侵略與反侵略過程中所演繹出來的故事。
雖然史書上大都對秦滅六國而建立中央集權製給以肯定和讚揚,認為是社會進步的一種必然。但在民間,秦王給老百姓的印象太差勁。盡管他吞並六國是“順乎天意”,但還是遭到了反侵略者的抵抗。而孫臏作為抵抗者的代表、本書的主人公,對他智慧、軍事才能等方麵的諸多描寫,無疑是人民對他的一種褒揚。
我以為,這種一方麵肯定統一天下為不可逆轉,另一方麵又讚揚反侵略,其實就是“貶秦揚民”的最突出的體現。
鬥膽說幾句,本書既然是一部怪異荒誕式的演義小說,作者就不負任何曆史學術觀點上的責任。懇求讀者不應過多地去探求它的史學價值和追蹤事件的真實。我的本意隻是想試著填補中囯古典小說裏的一項空白而已。
另外,為減少篇幅,我試著運用一種介乎白話與古文二者之間的口語去寫,力求與同類小說近似;其中肯定有諸多蹩腳之處。就請讀者多皺一皺眉頭吧!
無論如何,我總覺得充其量它隻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一種文化和精神的消遣而已,但它卻能流露出民間對孫臏的一種敬仰,進而不惜將其神化,給平民乏味的生活平添了情趣。與時下諸多時尚、暢銷、熱播的作品相比,雖然本書不會備受青睞,卻也許自有它的可讀之處。
最後應該提及的是,我從未寫過這麼長的東西,而且還應業內人士之約,以此稿為藍本,改編成了電視劇劇本。在創作準備階段和寫作過程中,先後得到了朱炅、郝建萍、陳洪亮、張誌勇等好友的大力支持,同時有關領導及同事為我寫作提供了時間和場所上的方便,在此一並致謝。
作者:嘯塵
2012年4月10日於懷來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