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曰:
為問兵家何製?五花八陣流傳,六韜三略更妙玄。登壇能誇此,臨敵自無前。
若恃匹夫一勇,休誇百萬威權。師行無正又無偏,莫言性命喪,國家也難全。
人世不無成敗,國家定有興亡。不須笑弱與誇強,荒淫悲桀紂,神聖頌虞唐。
任你幹戈爭鬥,由他名利奔忙,閑來提筆細評章,奸雄不耐久,仁義始綿長。
《西江月》二首
這兩首《西江月》,概說西周自武王滅紂,分茅列土,其間曆經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直至平王東遷洛邑,周室日漸衰微,群雄擾攘,個個欲爭強奪勝,人人想謀位圖王。
因而秦、楚、燕、韓、趙、魏、齊各據一邦,七國逐鹿。
及至戰國時期,七國之中,獨秦最強,其餘諸國,俱屬秦國挾製。
話說西秦自商鞅變法之後,富甲天下,就已蓄吞並六國之心,隻是限於時勢,未敢輕舉妄動,及至嬴政登基,號曰秦王,天縱英明,列國諸侯皆無匹配。且文有甘羅,武有章邯等,俱懷大誌,因而國勢愈強。一日秦王駕設早朝,但見:
祥雲繚繞,瑞氣盤旋。
珍珠簾卷動龍顏,門開鳳扇排畫前。
焚香侍者著羅錦,鎮殿將軍立金鑾。
丹墀玉佩叮當響,斧鉞金瓜列兩邊。
真乃上方星鬥朝天日,人間衣冠把君參。
這秦王政獨攬大權,居然有雷厲風行的氣象。鑒於當時其他諸侯國國力日衰,總思乘隙出兵,陸續吞並。
這日秦王上殿,文武朝參已畢,即對眾文武道:“寡人自登基以來,國富兵強,意欲吞並六國。諸卿有何良策?”
言未盡,隻見武班中閃出一員大將,頭戴簪纓,身穿皂羅袍,腰束碧玉帶,足登青緞粉底靴,烏金臉,豎劍眉,眉心間顯出一條白氣,直貫上頂;頰下半截微須;手捧朝笏,越眾出班,就在品極台前跪倒。
看官:你道此人是誰?原來他姓王名翦,河南湯陰人氏,上界九天應元雷祖普化天尊托生,此乃商紂王時的聞仲也,曾入名山,修成大道,輔相帝乙、紂王兩朝,竭忠補袞。商周時期,聞太師兵伐西岐,命喪絕龍嶺,子牙念其貞烈可憫,特封他為雷部二十四位正神之首。隻因戰國時,諸侯作亂,造孽重大,六國諸侯氣數將盡,西秦鹹陽應成大業,玉帝特降敕旨並千佛牒文,令其墜落塵凡,托生於王家莊王善人為子,取名王翦。先拜西府廉頗為師,學習槍馬,又至海外抝離國雲光洞無當老祖門下,學藝三年,法術精通。
無當老祖知六國當滅,秦國當興,即命他投奔秦國,秦王封其為殿西侯;又差大弟子金子陵入秦,被封為護國軍師,要二人輔助秦王,吞並天下。
閑話帶過,書歸正傳。
秦王見王翦出班,便道:“殿西侯有何妙策?”
王翦奏道:“臣未遇吾主之時,周遊列國,備悉其風土人情,山川關隘;曾會諸國君臣,皆非有用之才。齊國遭樂毅之滅,興後未久,難免國庫空虛;燕自樂毅之敗,強兵盡喪;楚國雖有創霸之雄,老臣喪盡,況其君無道,軍民鹹怨;其他諸國不足慮矣。
唯趙處天下咽喉,界牌關擋住吾兵出入,故先帝每每爭此未得,而不能吞並天下。今趙國將老兵衰,即便合縱五國之師攔阻,亦不能抵擋吾軍之盛。且當今各國尚自顧不暇,斷難出兵來助趙國。我主若出一旅之師,攻破界牌,猶如反掌。此關一破,則開咽喉要路,倘我主釋其易攻其難,一鼓破之,聲名赫耀,足驚列國之膽,那時不怕各國不拱手而降也!”
秦王聞言,龍顏大悅,道:“孤久有此心,但慮六國若一聯合,阻住界牌要路,非但不能必克,且恐有傷銳氣矣。”
才言畢,護國軍師金子陵忙奏道:“臣師無當老祖,有參天化育之能,移山倒海之術,上識天文,預知十世吉凶,曾言吾國當興,六國當滅。故遣臣與王師弟下山保扶吾主,吞並六國,渾成一統,乞吾主準奏。”王翦複奏道:“我主不可錯過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