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魂夢千載開紀元 (終章)(1 / 2)

劉備敗亡的消息傳來時,已是陽春三月,正率兵圍攻鄴城的劉琮聞訊之後,不由有些唏噓感慨。

這絕不是鱷魚的眼淚,對劉琮而言,劉備其人在他的心目之中,是頗為複雜的。在他剛到這個時代之時,因後世的影響而認為劉備是個大奸似忠的偽君子,但隨著劉琮自己逐步步入爭奪天下的道路上之後,他便意識到,劉備的不容易和厲害之處。

在亂世之中白手起家有多困難,劉琮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即便是他自己,初到南陽也遭遇了許多棘手的問題,那還是在有劉表的支持之下。設若不是他的身份,就算說得再如何天花亂墜,又怎會得到王粲等人的相助?

從這一點來說,劉琮對劉備的態度是逐漸轉變的。然而認知和態度可以轉變,在如何對待劉備的問題上,卻始終不會改變。

亂世之人,內心都充斥著巨大的矛盾。一麵是仁義道德以及心懷天下的個人理想,一麵是爾虞我詐腥風血雨的殘酷鬥爭,既有權勢擴大帶來的內心膨脹,也有高處不勝寒的畏懼。

對於劉琮來說,劉備是個可欽佩的前輩,並不因他的失敗而有損自己的敬意,甚至還有某種不足為外人道的遺憾——如果可能,親手擊敗劉備當如何?

曹操攻克範陽消滅劉備的消息,使得鄴城內的曹軍上下士氣大為高漲。然而他們並不知道,劉琮之所以沒有傾力進攻,正是為了等曹操領兵回援。

越快結束這個亂世,對劉琮來說就越好。他不想讓天下大亂持續的時間更長,也不想讓更多的人,死在異鄉的土地之上。

春風和煦,陽光明媚,使得原本肅殺的軍營,也不知不覺變得柔和起來。

自從得知曹操正領兵南下,回援鄴城之後,劉琮便下令對鄴城圍而不攻,靜候曹操大軍返回。事實上曹操所領人馬雖然看似與北上之前,在數量上沒有什麼變化,甚至還略有些增加,但劉琮很清楚曹操此次進攻劉備,損失也不小。

至於多出來的人馬,除了原來劉備所部之外,還有一大批諸如呂曠等袁紹舊部。他們能對曹操有多少忠誠度,實在是個值得懷疑的問題。

所以實際上曹軍的戰鬥力,是大幅度下降了的。對此劉琮並不懷疑,不過劉琮也沒有因此而掉以輕心,畢竟對手可是曹操和他麾下的謀臣武將。

從綜合實力而言,劉琮相信己方占有壓倒性的優勢。無論是軍心士氣,還是軍隊的數量、質量以及糧草軍械等,都不是疲憊的曹軍所能抗衡的。

然而越是如此,劉琮就更加擔心部下將領和士卒,因為這種優勢而產生輕敵之心。現在的形勢已經非常明朗了,西路軍在趙雲的率領下,從並州長驅直入,不但掩護了劉琮所領大軍的側翼,也將戰火直接燃燒到了冀州、幽州與並州交界之處。

周瑜所率領的東路大軍,也已攻略徐、青,與劉琮大軍和趙雲所率之西路大軍,猶如三支利箭,隻是兩翼更顯突出,呈包圍合擊之勢。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曹操的選擇並不多。

曹操雖然消滅了劉備,可自身的實力也損失不小。從地盤上來說,丟失了根基之地豫、兗兩州,外圍的關中、徐州和青州也不必說了,就連側翼的並州,都已經被荊州軍所占。

什麼是兩敗俱傷?這就是兩敗俱傷!

四月初,曹操領大軍返回鄴城,十萬步騎連營百裏,與荊州軍對峙於鄴城。

一方師老兵疲,另一方蓄勢已久,雙方接戰數次,曹軍將士雖拚盡全力,卻仍遭敗績,損兵折將,被荊州軍攻破數十座大營。

劉琮並沒有因為兵力占優便一味強攻,反而應對的頗為謹慎。他小心翼翼的控製著進攻的節奏,以不斷削弱曹軍的實力。

戰爭進行到現在,可謂大局已定,依附於曹操的潁川、兗州士人雖然尚未凋零,但其根基已斷。如果他們不改弦更張,等待他們的,必然是步審配等人的後塵。這一點是世家大族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而

曹操在軍事上的核心——沛譙集團也已元氣大傷,無力支撐曹操在這場戰爭中繼續前行。

而從荊州軍的實力來看,僅劉琮親自率領的圍城大軍就有十八萬之多,再加上西路趙雲所率的五萬餘眾,東路周瑜所率的七萬餘眾,從兵力上已完全占優。不過劉琮很清楚,自己的優勢並不僅僅在於人馬眾多,軍械精良,糧草充足。

拋開這些對比不談,劉琮認為荊州最大的優勢,其實是來自於內部的平衡。無論是世家和寒門,文士和武士以及各方麵,都在荊州新政的指引下趨於平衡。這種平衡是各階層之間團結的基礎,是劉琮統治穩定的基礎。

在劉琮看來,之所以會有如今這個亂世,原因並不複雜,皇權的衰落和帝國的分裂,也絕非“久合必分”這樣簡單概括就能夠直指核心的。

當時的農耕技術和科技水平,是沒有辦法維持一個以自耕農為基礎的大一統帝國的。且不論是什麼導致了東漢的衰亡——人禍也好,天災也罷,不過是外因罷了。事實上,即便沒有黃巾,沒有張讓等十常侍弄權,沒有何進沒有董卓,也必然有別的諸如紅巾,黃巾,綠巾,有李進張進李卓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