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清歡,因為人間有味,對飲明月;喜歡寥落,因為寂寞沙洲,雨笠煙蓑;也喜歡著同袍,因為青青子衿,澄明我心。有些東西我們無須舍棄徹底,但有些東西我們必須於心銘記,有一天,當我們從檻內走向檻外,把漢服當成文化,把喜歡過成信仰,或許我們會懂得,因為一種缺失,我們已經不再是這片華夏土地上的我們;因為一種斷層,我們在人世的風雨中徘徊迷茫;而在漢服複興的路上,這種岑寂已經不再是孤獨,因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麼多年,生命的起落沉浮,人世的陰晴圓缺,或許有人已經學會了低眉頷首,虛情假意,但要原諒,孤獨學不會把浮華當做清華,偏執學不會把凡心當成冰心。所以把流行典當給了俗世,把雅意種進了南山,把洋服放逐到了天涯,把漢服綴進了生命,把文化染上了唐風宋雨,把複興過成了信仰。被有這樣一些人感動著,他們是獨酌客,他們是踽行者,他們感動著自己也感動著他人,希望有一天,漢服動容他人,感動自己,而人世間最美的誤解是:“原來我們是同袍。”
把才情染上相思是:眉頭初下,心頭又上;把壯誌鍍上豪情是:大江東去,英雄淘盡;把華夏承襲到千載是:服裝之美,禮儀之大。總以為是人世的一個獨行者,在梅邊,大雪弓刀,在水岸,冰河萬丈,在人世踽踽獨行,卻也被這“漢服複興”感動,恍然間,才發現天南地北,我們在獨自行走,在漢服的複興路上,已經不是獨自停留。
漢服不是古裝,漢服不能完全代表中國文化,它是一種服飾,它是一種民族符號,它也是一種信仰。我想很多喜歡漢服的,開始的時候,也像我一樣,把古裝和漢服混淆,僅僅停留在喜歡的層麵,但是在漢服複興的路上,我們不能停留在那裏,複興是種追求,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信仰,它變得神聖,因為傾注了太多人的情感和心血。從一個檻內人,看著黛瓦深院,落紅成陣,或許會輕擬幾闕詞篇,卻無關痛癢,可是當成為一個素袂雅麵的耕耘者時,把庭院內的嫣香,移種到了牆外的春秋,它們開始跟著我們呼喊奔走,悲歡離合成了生命中擺渡輪回的渡口,我們再也無法輕易遣派去留。
有一天,已經不再是自己一個人,在月下,對著孤影訴說著一段古老的沉默,或許這裏不是漢文化繁盛之地,但已經有了很多同袍。可以在光陰中,流水曲觴,清風飲暢;可以在歲月裏,素袂霓裳,古意吟唱;可以把浮躁濾成岑寂,把絢麗擬成清幽,讓漢服之美,重興華夏之邦。
古人來者之單雙,悲歡沉浮之行航。
複我文明之華夏,興我漢服之廣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