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1〕,朝朝誤妾期〔每次說歸期皆未能兌現〕。早知潮有信〔潮水漲落定時〕,嫁與弄潮兒〔2〕。

〔1〕瞿塘,峽名,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奉節縣東。賈,商人。〔2〕弄潮兒,敢於衝浪的小夥子。《元和誌》:“浙江潮……每年八月十八日,數百裏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泝濤觸浪,謂之弄潮。”

《江南曲》為樂府《相和歌》舊題,是一種愛情小調。本篇寫婦女對商人丈夫久久不歸的埋怨。從“潮”字上觸發情思,從怨夫的歸來無期聯想到潮水還能定期漲落,商人重利而輕別離,反而不如嫁給一個普通船工能經常回家為好。聯想得很奇,可見怨恨之極。

賀知章〔659-744〕

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縣)人。這是一位性格曠達,不拘禮法的詩人,但在武則天證聖元年(695)登進士第後,居然能一再升官,由國子監博士、太常博士、禮部侍郎直到太子賓客。善談笑,時人譽為“清談風流”;好飲酒,與李白等人在長安稱“飲中八仙”,曾解金龜換酒與李白暢飲;晚年尤放誕不羈,自稱“四明狂客”。天寶三年(744)上表自請回鄉作道士,玄宗命宰相以下諸大員在道旁置酒送行,賜鏡湖一角隱居,旋即病卒。他存世的詩隻有十九首,且多為郊廟樂章或奉和聖製之作,特色不多;但他的幾首絕句以質樸巧思,天真爛漫而膾炙人口,成為千餘年來婦孺皆知的大詩人。

《全唐詩》存詩一卷。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純用白描的手法,將極平常的內容,繪聲繪影地狀寫出來。這是詩人於天寶三年(744)上表請回鄉時作的,已經八十六歲,真的是“老大回”了。張旭[675-750?]

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善草書,據說因為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後而更加精進。每於醉後狂呼索筆,揮灑縱意,被尊為“草聖”,又稱“張顛”。顏真卿曾兩次至洛陽向他求教。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他的詩亦能將自然與藝術熔於一爐,境界幽深,構思奇妙,出語自然,別具神韻。七絕特別為人所稱。

《全唐詩》僅存詩六首。

桃花溪

隱隱[遠遠地看到]飛橋[架在高處的橋]隔野煙,石磯[突出的岩石]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桃花溪就是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雖然充滿詩情畫意,似是問洞口究竟在何處?實則提出懷疑,隻有桃花和流水是實的,而洞在何處則是誰都不知道了。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2〕。

〔1〕山東,時王維的家已由太原祁遷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在華山以東,故稱,不是指現在的山東地區。〔2〕茱萸,一種有濃香的植物,古代風俗,重陽節時佩帶以避穢。

按作品原注,這是開元三年(715)詩人十七歲時的作品,當時他正在長安漫遊。首句便讓人倍覺悲愴;第二句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三、四句則是深知兄弟們也在懷念自己。全詩主客相契,情景交融,典型地表現了一種極有普遍性的親情。

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1〕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2〕。

〔1〕芙蓉樓,故址“在鎮江府城上西北隅”。(《一統誌》)據《元和郡縣誌》:“江南道潤州: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為萬歲樓,西北樓為芙蓉樓。”唐潤州的治所即今江蘇鎮江市。清代在王昌齡的謫居地龍標(今湖南黔陽縣)也建有芙蓉樓。辛漸,生平不詳。〔2〕鮑照《白頭吟》有句雲:“清如玉壺冰”即為此句所本。

本篇中首二句本來是明白的,但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便生差異。夜入吳應該是指連江的寒雨而不是指人,辛漸本來就在潤州了,並不是昨晚剛來,天明就要回洛陽去。通常順流要等漲水才能開船,因為昨夜下了雨,所以辛漸的船清早就要開了。楚山,是指古屬楚國長江下遊一帶的山,登樓可遠遠望見,辛漸將孤身(對作者而言)經過前往洛陽。因曆史上的國名和朝代屢經變動,這一帶常常吳楚互稱。元薩都剌《念奴嬌》詞:“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可知詩中的吳江、楚山並不是兩個遙遙相對的地方而實為同地。鎮江在古代便先屬於吳,後又屬於楚。又原作本來是二首,這裏所選的是第一首。第二首是:“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別不能見,寂寂寒江明月心。”便是將丹陽稱楚。丹陽郡是唐天寶元年(742)以潤州改名,治所在丹徒縣,即今鎮江市,乾元元年(758)又改名為潤州。這樣,我們就更加明了。時詩人正遭謗議,結句正是要向親友表明自己的清白。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故作此言,引出末句的悔],春日凝妝[盛妝]上翠樓[華麗的樓閣]。忽見陌頭[大路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中的少婦正在妙齡,本來就是既欣賞自己也要飽嚐生活芬芳的歲月,春天來了,自然要盛妝來到樓前。夫婿遠行,此前似乎並未覺得十分難受,及至看見陌頭楊柳蔥蘢嫋嫋,春意盎然,才忽然觸動情懷,悔不該讓丈夫離開自己去從軍求取功名,再也快樂不起來了。

春宮怨

昨夜風開露井[露天的井]桃,未央[漢官名]前殿月輪高[夜已經深了]〔1〕。平陽歌舞新承寵〔2〕,簾外春寒賜錦袍。

〔1〕平陽歌舞,指衛子夫(衛青之姊)。《漢書·外戚傳》:“孝武衛皇後,字子夫,生微也,為平陽公主謳者。武帝過平陽,既飲,謳者進,帝悅子夫,賜平陽公主金千斤。”

用漢武帝新寵歌女衛子夫的故事,當然不僅是指漢宮,而是借此來表現通常的宮怨。全篇是模擬一位失寵妃嬪的心理和口吻,用強烈的對比互相襯映。一邊是冷冷清情,一邊是歡歌醉舞,雖含蓄而實懷憤妒:看,她本來隻是一個歌女,因為皇帝寵愛,怕她冷著,就趕忙賜給錦袍呀!王翰[約687-735後]

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景雲元年(710)進士。曾官通事舍人、仙州別駕。為人豪放,恃才不羈。年青時“櫪多名馬,家有樂伎”,“發言立意,自比王侯”。出仕後仍積習不除,以坐與豪俠飲樂遊伎事,貶道州司馬。

他的詩多古體,除奉和聖製外,有的譏諷開邊,《涼州詞》尤其寫得蒼涼奔放,壯麗豪雄,特別為人所稱。

《全唐詩》存詩十四首。

涼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1〕,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蒲萄美酒,蒲(葡)萄在古時為今新疆、甘肅一帶的特產。

《史記·大宛列傳》:“宛左右以蒲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夜光杯,據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涼州曲》,唐樂府《近代曲辭》。《樂府題解》:“《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所進也。”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縣,轄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是唐代的邊防要地。本詩表現了征人視死如歸的樂觀曠達精神,也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既悲愴而又豪壯,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前人對本詩均極表推崇。明王世貞說:“‘蒲桃美酒’一絕,便是無瑕之璧,盛唐地位,不凡乃爾。”(《藝苑卮言》

李白

送孟浩然之廣陵[今江蘇揚州市]

故人〔老朋友〕西辭黃鶴樓[因黃鶴樓在揚州西麵],煙花〔煙雨春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盡頭],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寫得一往情深而又意在言外。開頭兩句寫別時之實境卻含無限情思。第三、四句既是寫景,更是寫情,讓我們仿佛見到詩人正惆悵地佇立在江邊,離去的友人連孤帆的影子都不見了,隻有思念像長江的水永遠流在心中。

下江陵

朝辭白帝[城,見前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注]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1〕。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從白帝城到江陵正是順流而下。《水經注·江水》雲:“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與白詩完全吻合。

本詩是詩人於乾元二年(759)春天,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白帝城忽然得赦,折回江陵所作。絕處逢生,隻見剛辭別的白帝城高聳在彩雲間一樣,想到隻待黃昏就能到達江陵與家人團聚,心情十分高興。沿途美麗的景色,兩岸猿聲都像在為他慶賀,融成了一支和諧、美妙的歡歌。

岑參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沾濡潤濕〕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天寶八年(749),作者在安西節度使幕中,本詩是赴安西途中碰到入京的使者時所作。兩人路上相逢,隻請他回長安時捎句話叫家人不要掛念,但通過詩人一表現出來就千古動人心弦!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1〕

岐王宅裏尋常見〔2〕,崔九堂前幾度聞〔3〕。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1〕李龜年,唐開元、天寶時著名音樂家,“後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景,常為人歌數闋,座客聞之,莫不掩泣。”(《明皇雜錄》)〔2〕岐王,姓李名範,玄宗的弟弟。〔3〕崔九,此句下原有注雲:“崔九即殿中監崔滌,中書令湜之弟。”

本詩是杜甫晚年飄泊來湖南長沙偶遇李龜年之作,大約在大曆五年(770)。家國滄桑,本來彼此都充溢著身世淒涼之感,如今又同是飄零異地,落花,也是自己和故人的象征。因此,前人因岐王與崔九皆逝於開元十四年〔726),那時杜甫還是一個孩子,何能每每出入王侯府第?疑或非杜甫的作品。實則,詩中所流露的是對昔日開元盛世的懷念,主體是李龜年,與杜甫的昔年是否親見親聞都沒有關係,人皆可“尋常見”或“幾度聞”耳。

韋應

物滁州西澗〔1〕

獨憐[最愛]幽草[青幽的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繁枝茂葉之間]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雨中水更陡漲],野渡無人舟自橫。

〔1〕滁州,今安徽滁縣,西澗即城西的一條小河。

德宗建中四年(783)後,詩人在滁州當過兩年刺史,這首詩就是這時寫的。同樣是看風景,詩人的感覺和發現便與常人不同。第一、二句審美的視角和聽覺怡悅多情,讓人想見詩人漫步澗邊閑靜和諧的心境。三、四句尤其絕妙,觀察到因為水漲,江邊的那條小船沒人擺渡,正自身隨陡漲的春潮橫向江心了。

張繼〔?-約779〕

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人。天寶十二年(753)進士。安史之亂起在吳越遊曆,《楓橋夜泊》就作於這時候。大曆末年,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鹽鐵判官,與夫人相繼歿於任所。他的詩多寫抑鬱怨憤之思,尤以七絕不假雕飾,情致清逸,每多佳作。有的詩也帶點禪味。

《全唐詩》存詩一卷。

楓橋夜泊〔1〕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舟中人正愁緒難眠]。姑蘇城外寒山寺〔2〕,夜半鍾聲到客船。

〔1〕楓橋,在今江蘇蘇州市閶門外西郊。夜泊,夜間停泊。〔2〕姑蘇,蘇州的別稱,蘇州也是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下。《大清一統誌》:“寒山寺在吳縣西十裏楓橋,相傳寒山、拾得嚐止此,故名。”

一幅絕妙的秋夜旅人泊舟圖。時間、環境、心緒在前十四個字中完全表現出來:而夜半又傳來古寺的鍾聲,更把人引入一種悠遠無窮的意境。因為這首詩,使現在重建的寒山寺成為名勝,中外遊人都要專程來聆聽夜半的鍾聲。

韓翃

寒食〔1〕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官苑中的楊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2〕,輕煙散入五侯家〔3〕。

〔1〕寒食,節令名,在清明節前一二日,舊俗禁火,冷食。傳說係“晉介之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不舉火,謂之禁煙。”(《荊楚歲時記》)〔2〕日暮句,此處以漢喻唐。據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樹之火以賜近臣。”又《西京雜記》:“寒食禁火日賜侯家蠟燭。”〔3〕五侯,舊指宦官。《漢書·宦者傳》:“桓帝封單超新豐侯,徐瓊武原侯,貝瓊東武侯,左倌上蔡侯,唐衡汝陽侯,世謂五侯。”此處指皇親國戚。

詩的起句就像是神來之筆。相傳當時要任命一位起草詔書的人,德宗批道:“韓翃”。因當時有兩韓翃,承旨的官員分不清楚。德宗又批道: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的影響。按風俗寒食不能舉火,然而,那隻是對平民百姓而言,權貴們自有皇帝賜來的蠟燭。強烈的對比雖含而不露,德宗居然不以為意還十分喜愛,也可看出他對詩比較寬容。

劉方平[710-?]

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匈奴族後裔,開國元勳劉政會之後。天寶時名士,年青時即有詩名。李頎《送劉方平》詩雲:“二十工詞賦,惟君著美名。”《唐才子傳》稱其“高尚不仕……神意淡泊。善畫山水,墨妙無前”。他曾應進士試不第,又想去從軍,也不得意,便隱居潁陽大穀、汝水之濱,和李頎、皇甫冉、嚴維等均為詩友。他的詩多五言樂府,長於寫閨情官怨。絕句詩思清遠,正與他是畫家特別注重創造意境相同。

《全唐詩》存詩二十六首。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月已偏,隻照亮房子的一麵],北鬥闌幹[橫斜貌]南鬥斜[進一步形容夜已經很深了]。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透字絕妙]綠窗紗。

寫春天的月夜,一派生機,隻用蟲聲新透窗紗便呼之欲出。夜深了,皎皎的月光便隻能照到房子的一半,這種細微的觸覺,也隻有詩人才注意到的。

春怨

紗窗日落漸黃昏[可見一直未曾出戶],金屋無人見淚痕〔1〕。寂寞空庭春欲晚[春天都快過完了],梨花滿地不開門。

〔1〕金屋,見前白居易《長恨歌》注,此處代指妃嬪所居。

這大約是一位曾經被寵幸過的妃嬪,既然曾貯金屋,一經被棄,心中更覺淒涼。日落黃昏,傷心的淚水皇帝自然不會看到。滿地的梨花也不願叫人打掃,因為知道不會再有人來叫開門了。

寫宮怨的詩很容易落套,這一首特別出新。

柳中庸[?一?]

名淡,以字行,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大曆時進士。蕭穎士愛其才,以女妻之。曾官洪州戶曹參軍。大約因其在長安居留較長,《唐才子傳》稱他為“京兆處士”。他與盧綸、李端等人皆為詩友。《唐詩紀事》說他與弟中行皆有文名。他的詩五律和七絕偏於輕綺,而以七絕頗具特色。

《全唐詩》存詩十三首。

征人怨

歲歲金河複玉關〔1〕,朝朝馬策〔馬鞭〕與刀環〔刀頭上結纓絡的環]。二春白雪歸青塚〔即昭君墓〕,萬裏黃河繞黑山〔2〕。

〔1〕金河,又名黑河,源出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流入黃河。王維《從軍行》:“笳悲馬嘶亂,爭渡金河水。”玉關,即玉門關。〔2〕黑山,一名殺虎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木蘭辭》:“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

寫征人之怨,隻寫到邊塞的景象和戍邊的生活,並沒有流露出明顯的怨意。然而黑山青塚,必然讓人聯想到艱辛、悲苦、淒涼,“怨”意都在其中了。四句詩成為對仗的兩聯,在寫法上也頗為別致。

顧況[725-814]

字逋翁,祖籍潤州(今江蘇丹陽市),後遷蘇州海鹽(今浙江海鹽縣)。至德二年(757)進士。曾官鎮海軍節度使府判官、大理寺司直;貞元五年(789),因作詩諷刺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後攜家隱居茅山,自號華陽老人。生平有兩件事比他的詩更有名,一為白居易在年青時攜詩去拜訪他,他調侃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及至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後,又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另一件是他在洛陽的禦溝旁拾到的一片大梧葉上有宮女的題詩,於次日也題一首從上遊投入,後十餘日宮女又和一首從禦溝流出,事一傳開,這名宮女竟被放出官中(不知為什麼並沒有嫁給他)。他的詩以歌行為主,開白居易新樂府的先聲,性詼諧,詩中亦不避俚俗,皇甫在序中稱其“逸歌長句……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

《全唐詩》存詩四卷。

宮詞

玉樓天半〔誇張樓高〕起笙歌,風送〔從外麵傳來〕宮嬪笑語和。月殿影開〔殿門在月影中開了〕聞夜漏〔計時的滴水聲〕,水精簾卷近秋河[秋夜的銀河〕。

抒寫一位被冷落的宮人,在秋夜裏隻聽到皇帝在別處和宮嬪的歡笑,更增添了內心的寂寞和痛苦。長夜難眠,計時器裏的水都快滴幹了,還佇立在卷起水精簾子的窗前,悵望著天上的星星。

李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1〕

回樂峰前沙似雪[2〕,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即蘆笛],一夜征人盡望鄉。

〔1]受降城,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張)仁願請乘虛取漠北地,於河北築三受降城,當虜南寇路。”(《唐書·張仁願傳》)這裏是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寧夏自治區靈武縣。〔2〕回樂峰,在今靈武縣西南。“峰”或作“烽”,指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