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掠的理由很多,貧窮是最重要的理由。
《隆平集·夏國趙保吉傳》記載:“西北少五穀,軍興,糧饋止於大麥、蓽豆、青麻子之類。其民則春食鼓子蔓、堿蓬子,夏食蓯蓉苗、小蕪荑,秋食席雞子、地黃葉、登廂草,冬則蓄沙蔥、野韭、拒霜、灰條子、白蒿、堿鬆子,以為歲計。”
趙保吉即李繼遷,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祖父。在賀蘭山東麓五十平方公裏的西夏陵區,共有九座帝陵,李繼遷與李德明的陵墓被編為一號、二號,在最南端。其形製、規模雖比不上三號李元昊陵,但保存卻相對完好。
李繼遷、李元昊所承襲與經略來的土地,相對於中原,是貧瘠的。其糧食極度匱乏,雖是遊牧民族,牛羊似有限,並未以肉類、奶製品類為主食。士兵以大麥和豆類為主食,老百姓則主要吃野菜之類。
一個長於騎射,習慣遊牧,不事農耕,不善稼穡的民族,生活如此的窘迫,不向外擴張,不從富有的中原搶奪些糧食布帛之類,如何立國!
毛澤東說過:“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革命者何?“剝奪剝奪者”。雖然中原漢民族並未奪去黨項族的土地、馬匹、牛羊,甚至婦女,但用一種邏輯推理,你占有了富庶之地,便使別人無法去占;你有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別人便不可能同樣擁有,對於別人來說,這也是一種剝奪。黨項民族尊奉這樣的邏輯。
中國曆史上無數的農民起義,包括改朝換代成功了的,如劉邦、朱元璋之流;包括折騰出極大響動的,如宋江、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之類;包括一陣風吹過去的,如王小波李順的起義、方臘起義、西北回民起義之屬。要麼是官逼民反,要麼是天災人禍,民不聊生,以至於人相食,易子而食,連米糠、樹皮、野草都吃不上了,才去造反。對農民軍有號召力的口號,大體是“殺盡不平享太平”,“快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均貧富,等貴賤”,“耕者有其田”等等,中國共產黨鬧革命,貧苦大眾奮起響應,吸引他們的,也是“打土豪,分田地”,實現“共產主義”,能過上溫飽的生活。
貧窮是革命的催化劑,也是周邊少數民族、黨項民族侵伐中原的催化劑。假如西夏之地沃野千裏,物產豐富,國家富強,他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通商,如何富上加富,如何保衛家園,而不是劫掠,搶奪,征戰,殺伐。黨項人後來擁有了寧夏平原與河西走廊等沃土,情況便好一些。中國古代的聖人說過,倉稟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不是貧困所逼,至少西夏的百姓們不會熱衷於戰爭。雖然上層統治者為了王權、為了自己的野心會有許多的盲動,但百姓們是會有克製心的。不巧的是,因為貧窮,西夏國人均自願地綁到了襲擾中原的戰車上。
安定邊疆,首要的是讓那裏的少數民族先富起來。那富,不一定是大款大腕的那種富,但至少要吃飽穿暖手頭寬裕。用一個極古老傳統又極新穎時髦的詞謂之“小康”。
200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