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一項新技術經皮髓核摘除術,自1975年土方貞久報道以來,在80年代後期被美、中、德、法、瑞士等國所采用。我國1986年首先由作者引進應用於臨床,取得滿意的療效。目前國內海南、廣東、山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蘇、河北、遼寧等省先後已開展了這項治療,並取得一定成績。
我們對國內外一致認為難於施行或不能施行的L5—S1節段的經皮髓核摘除術,進行了可行性的探討及操作技術的研究,發現大多數L5—S1節段椎間盤突出症是可以按我們的方法施行經皮髓核摘除術的。即不需特製一套彎曲的手術器械,也無需在髂骨上鑽孔,就能夠完成L5—S1節段的經皮髓核摘除術,使它的適應證擴大了將近1倍。在我們的資料中,按病例計,L5—S1節段施行經皮髓核摘除術者(包括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中含有L5—S1節段椎間盤突出者)占56.2%,按突出椎間盤節段數目計,則為35.5%。在L5—S1節段的施術率,是國內、外最高的。
施行經皮髓核摘除術的成功關鍵之一是對解剖學的充分了解和運用。特別是作者所介紹的,不在X線影象增強器的曝光下控製操作,而隻利用X線影象增強器透視或普通X線機拍片核實或校正穿刺後針的方位的方法,施行於L5—S1節段的經皮髓核摘除術的可行性和操作技術,為防止操作中發生困難和危險,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都需要對解剖有充分的了解和運用。
第一節腰椎間盤的結構
人體脊椎由32節脊椎骨構成,除頸椎1、2之間,骶椎1~5及尾椎之間無椎間盤外,共有椎間盤23個。頸、胸、腰椎各部分之椎間盤雖然形態、大小均不相同,但其基本結構相同,都由上、下軟骨板、纖維環、髓核組成。以軟骨板和纖維環與上、下椎體相連接。
一、軟骨板
每一椎間盤有上、下兩個軟骨板。軟骨板由軟骨基質和軟骨細胞構成,為薄片狀透明軟骨。其形狀與相鄰椎體上、下麵相適應.麗小於該椎體麵,嵌於椎體骺環內,一麵與椎體骨質緊密連接,另一麵與髓核相接觸,周緣有纖維環內層附著。每一軟骨板厚度乎均為1.mm。軟骨板內無神經、血管組織,但軟骨板可有生後8個月逐漸閉塞的血管遺留下的裂孔。
二、纖維環
南膠原纖維組成,分為外、中、內三層。外層與中層連接於相鄰兩椎體的骺環間。纖維斜行,互相交叉,愈近內層,斜度愈大。至內層其纖維見近水平方向。內層纖維環中混有纖維軟骨成分,其纖維伸入髓核內.與髓核無清楚界限。三層纖維間雖有界限但緊密結合。纖維環之前部和兩側較厚,後部較薄。後部中央及前惻中央有後縱韌帶與前縱韌帶而得到加強,故整個纖維環最薄弱的部分是兩後外側部。
三、髓核
少兒10歲左右脊索細胞消失,僅有膠腖樣髓核,其中有散在的或集組的形態不一的髓核細胞,成人髓核位於椎間隙稍偏後處。髓核占椎間盤橫斷麵的50%~60%,在正位X線照片上髓核占有率為53%~68%,在側位X線片上髓核占有率為42%~52%(髓核占有率=D/V×100,D:髓核幅度,V:椎體緣幅度)。成人髓核中含70%~90%水分,成年後水分逐漸減少。髓核內無血管、神經組織。
四、神經支配
各種研究均證明椎間盤內無神經纖維進入。在纖維環後方表麵有來源於椎竇神經的終末纖維。椎竇神經起於脊神經根出椎間孔之外的部分,分支後返回椎管內上行於椎弓根內下部又分為上行支及下行支。上行支分布於上位椎間盤。下行支分布於下位兩個椎間盤及後縱韌帶、骨膜和硬脊膜、硬膜外血管。分布於椎間盤的終末纖維僅達纖維環周圍,並不進入纖維環中。
五、血管分布
椎間盤是個無血管組織,其營養、代謝主要靠脊椎、椎間盤周圍的血管。通過組織液滲透進行交換。纖維環的中、外層主要從外周組織,軟骨板及髓核靠椎體提供組織液滲透進行。嬰兒軟骨板有微血管穿過提供髓核營養,但於生後8個月左右微血管逐漸閉合,在軟骨板上殘留小孔隙,有時成為髓核向椎體內突出的門戶,可以形成許默氏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