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一定要幫你幹這種事呢?”
”因為我把你當做朋友嘛。以朋友相待,不向你求歡。”
”這就叫做朋友?”女子終於被激出這句帶稚氣的話來。接著又冒了一句:”你真了不起,居然托我辦這種事。”
”這有什麼關係呢?在山上身體是好起來了。可腦子還是迷迷糊糊,就是同你說話吧,心情也還不是那麼痛快。”
女子垂下眼睛,默不作聲。這麼一來,島村幹脆露出男人那副無恥相來。她對此大概已經養成了一種通情達理、百依百順的習慣。由於睫眉深黛,她那雙垂下的眼睛,顯得更加溫順,更加嬌豔了。島村望著望著,女子的臉向左右微微地搖了搖,又泛起了一抹紅暈。
節選自第一節。
六文學成就。
世人對川端康成小說的評論褒貶不一,然而他“高超的技巧”卻是公認的。《雪國》具有代表性。他把西方現代派的某些創作手法和日本固有的文學傳統結合起來,無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麵,還是情節結構方麵,均能另辟蹊徑,為日本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裏要提及的是,川端的寫作風格:他的作品給人一種強烈的真實感,這種強烈的真實感超越了很多作家,甚至是巴爾紮克,而直逼列夫托爾斯泰,而作品的人物性格除了主角之外並不見得有多麼突出的地方,所以一些批評家以為這是作品的敗筆。要知道,一幅畫,要有主體和背景,一篇文章也要分主次,次要人物的存在是為了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在這點上,恰恰,川段處理的恰到好處,可見他對西方文學表現手法實質的深入把握,從這點上看,似乎可以把川端歸為是“表現主義”的作家,因為他強調小說要表現感受,表現感覺,把感受融入詩一樣的意境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在結構上借鑒西方“意識流”的創作手法,突破時空的連貫性,主要以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或作者創作的需求作為線索,展開敘述。《雪國》在總體上基本按照事物發展的時間順序來寫,在某些局部又通過島村的自由聯想展開故事和推動情節,從而適當地衝破了事物發展的時間順序,形成內容上的一定跳躍。這就使作品避免了平鋪直敘、顯得呆板的毛病,從而使作品波瀾起伏。
第二,川端繼承日本古典文學重視人物心理刻畫的傳統,在細膩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方麵,有其獨到之處。他在《雪國》中巧妙運用自由聯想這種獨特的心理描寫法,把葉子的形象放到島村的腦海裏去,讓島村在邏想中強化和美化葉子的形象,從而也就細膩地反映了島村本人的性格和品質。
第三作品鮮明地體現了”新感覺派”所主張的以純粹的個人官能感覺作為出發點,依靠直覺來把握事物的特點。比如《雪國》結尾描寫葉子在蠶房火災中為救出孩子而獻出生命的一段情節,依靠直覺寫得既悲且美。在島村眼裏,火災充滿詩意:地上潔白的雪景,天上燦爛的銀河,天地之間火花飛舞,而葉子美麗的身軀從樓上飄然落下。在島村心目中,也可以說是在作者心目中葉子雖死猶生,她的死不過是”內在生命的變形以及那變遷的過程”。從藝術效果來看,這種描寫似乎使葉子這個非現實美的幻影在作者的直覺中得到最後完成。
川端不僅在文學理念上,而且在文學技巧和方法上大膽引進西方的經驗,融彙在自己的民族的東西之中。比如,吸收新感覺派的敏銳的感覺性,來增加日本文學傳統的感受性的力度,去展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寫島村在火車上陷入非現實的情緒世界,就是通過視覺和聽覺感受的相互作用,從更深層麵展露這個人物的心態和感受。又比如,充分運用喬伊斯的”意識流”手法,采用象征和暗示、自由聯想,來剖析人物的深層心理,同時又用日本文學的嚴謹格調加以限製,使自由聯想有序地展開,兩者巧妙結合,達到了完美的協調。小說描寫暮景中的和白晝中的兩麵鏡子的場景就是一例。作者把這兩麵鏡子作為跳板,把島村誘入超現實的回想世界,兩麵鏡子中的駒子和葉子,都是屬於島村的感覺中產生的幻覺。這樣將島村的心情、情緒朦朧化,增加感情的感覺色彩和抒情性格。
七名家點評。
以敏銳的感受,高超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團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