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哲學家的經濟學(1 / 3)

我比較傾向於說,事物隻要是愉快的就是好的(如果它沒有其他後果的話),而事物隻要是痛苦的,那就是壞的。

蘇格拉底

1.從世俗哲學家到宗教哲學家

首先思考社會經濟問題的哲學家,既有世俗哲學家,亦有宗教哲學家。在西方,古希臘時期是世俗哲學家在思考社會經濟問題,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伊壁鳩魯學派學者和斯多噶派學者等。從古羅馬到中世紀,當基督教在西歐取得統治地位後,是宗教哲學家——被人稱為經院哲學家——在思考社會經濟問題。宗教哲學家的經濟學,主要是分析說明經濟現象是合法的還是不合法的。當然,這個“法”,依據的是基督教的教義標準。宗教哲學家主要有:托馬斯·阿奎那,約翰·加爾文等。在東方,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有關經濟問題的言論,涉及諸子百家的學說,主要是儒、道、名、法、墨五家,後來的儒家學說在中國取得正統地位。不同的是,中國有源遠流長的中央行政管理係統,主管經濟的大臣們的政策措施和施政建議,體現了他們對中國經濟問題的看法和解決之道。中國的主要哲學家老子、孔子等的思想中所包含的經濟思想,是我們分析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重要依據。

西方文藝複興時期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同時又是經濟學家,著名者有英國的約翰·洛克、大衛·休謨、邊沁等,以及德國的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等。是這些哲學家為後來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

人們會問:社會經濟問題為什麼首先是由哲學家來思考?這是因為經濟學首先就是個理論問題,而最初的思想家首先是哲學家,社會所有問題在他們那裏都被綜合起來進行分析:它即是經濟問題,又是思想道德問題,同時還是政治問題。社會科學的分工研究是近代以後的事,經濟學從哲學中分工出來也是近代以後的事。

思考經濟學的古代哲學家有兩類,一類是世俗哲學家,另一類是宗教哲學家。

蘇格拉底是最早的西方哲學大師。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年)生活在古希臘,他的言論與執政者的要求不符合,遭受種種迫害。他像中國的孔子一樣,也是“述而不作”,所以沒有留下他自己寫的著作,是他的學生柏拉圖把平時與老師交談中的內容記錄下來,以《對話集》的名字編輯出版。蘇格拉底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判斷經濟行為的標準:能否給人帶來“愉快”。他指出:“我比較傾向於說,事物隻要是愉快的就是好的(如果它沒有其他後果的話),而事物隻要是痛苦的,那就是壞的。”(轉引《經濟思想流派》,第10頁)蘇格拉底是人民的哲學家,統治者不滿意他的言論,經曆了許多磨難,最後被當權者處死。

蘇格拉底培養了一批學生,他們都是古希臘學術繁榮的領軍人物。柏拉圖是典型代表。柏拉圖(公元前428~前348年)出生於一個著名的家庭,他廣泛遊曆,一段時期後,回到古希臘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雅典創辦了學院,這所學院成為當時著名的教育和研究機構,亞裏士多德也是出自其門下。柏拉圖以後的生涯是研究、著述和講學。《理想國》是柏拉圖早期的作品,《法律篇》是他後期的成就。柏拉圖對“欲望”、商業、利息的看法,以及所描繪的“理想國”,表明了他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設計。

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是柏拉圖晚年的學生,禦醫的兒子,後來成了著名的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的師傅。在亞裏士多德晚年,他創辦了自己的學校。他有關經濟方麵的論述記錄在他的著作《政治論》中。在這部著作中,他對人類欲望的看法與柏拉圖有所不同,他對商品交換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對解決社會問題的政策含義。

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噶派同樣淵源於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學派的創始人首先是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前270年)本人,他是雅典的一名教師。亞裏斯提卜(公元前435~前356年)則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們沿著蘇格拉底的思想,發展起了一套“享樂主義”學說。斯多噶派是以雅典市場附近一座會堂走廊的名字“斯多亞”而命名,著名代表人物有芝諾、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年)、埃皮克蒂特(生於約公元60年)。斯多噶學派的學說與早期基督教教義相似,近代無政府主義與它也有一定淵源。

東方文明古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經濟、政治繁榮不亞於古希臘,諸子百家,互相爭鳴激蕩,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景象。功名利祿開始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個人欲望迅速膨脹的時代,一個各種“罪惡”和犯罪盛行的時代。

中國的第一個偉大思想家要數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今河南鹿邑人,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後退隱,由於社會動亂,長期隱居鄉下。當他坐著牛車離開他的動亂的故鄉時,守關將領要老子留給他一些教誨,於是老子寫下了他的看法,這就是著名的《道德經》,雖然隻有5000來字,其影響卻極其巨大,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在研究老子。老子麵對“亂世”的主張,是回到過去的簡樸生活中去。老子認為,造成社會亂象的原因是人們的貪欲,而人們的貪欲則根源於人民的知識和生活在群體中的相互比較,所以,他倡導“清靜無為”,回到簡單的物質生活年代,無知無欲,達於自然。而且,人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無知識,無比較,就不會產生超於簡單物質生活的欲望,於是社會由亂而治。

中國的另一個偉大思想家是孔子,他建立起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儒家學說。孔子名丘,字仲尼,先祖由宋國遷居魯國(今山東曲阜),父親是魯國著名將領叔梁紇。但孔子並非生活在富裕的家庭裏,年輕時做“吹鼓手”謀生。孔子是自學成才,據說,他曾求教於老子。後來他開館授徒,來學習的人很多,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他周遊列國,希望實現他的主張,曾受到魯國國王的賞識,當了60天的宰相。孔子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克己複禮”。“克己”就是克製個人的欲望,“複禮”就是恢複周朝時期的禮治製度。“禮治”是周朝時期建立的一套約束人們行為的等級規範,處於不同社會等級人員都有相應的標識和行為要求。孔子認為,如果每個人都甘於自己的地位,沒有其他欲望和野心,就不會出現“犯上作亂”,社會就會井然有序。孔子在教育方式上與蘇格拉底沒有什麼差別,也是通過與學生交談來闡述他的想法。他也沒留下自己寫的哲學著作,他的學生把他的對話編輯出版,這就是著名的《論語》。

幾乎與孔子齊名的是孟子。孟子也是今山東人,是孔子學生子思的學生。他根據孔子製定的一套以“仁愛”為核心的行為規範,發展出了一套道德哲學,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人們行為的基本道德準則。從此,以內省、自律為基礎的道德哲學建立起來了。

無疑,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的學術繁榮遠遠超過了古希臘,無論是老子的哲學還是孔孟的道德哲學,在當時群雄競爭的春秋戰國時期,根本不可能成為主流思想,隻是諸子百家中的一種普通學說而已,甚至談不上是主要的學說。直到後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建立,儒家學說才被尊為主流學說,唯一的學說。

在西方,按人們的說法,基督教是從猶太教發展而來,當羅馬人統一歐洲建立起羅馬帝國,基督教成為唯一的宗教——羅馬帝國的國教。我們從創教者耶穌及其追隨者那裏看到了他們對財富的輕視,以及在何種情形下獲得和利用財富才具有說教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