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1 / 3)

浙江大學內科學(傳染病)學科始建於1956年。曆經50年的發展,已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和重要學術地位的一流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國務院首批博士學位點、博士後流動站,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基地試點單位;建有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正在申報國家傳染病診治重點實驗室,已通過答辯),浙江省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衛生部臨床藥理基地,浙江省人工肝中心和浙江省細菌耐藥監測中心。2006年成立感染病中心,包括傳染病科、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傳染病研究所和傳染病學教研室。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教授擔任中心主任。學科臨床基地(傳染病科)長期從事細菌、病毒感染性疾病及發熱待查和疑難危重疾病的臨床診治工作,以“重型肝炎診治”為優勢醫療項目,創建了人工肝支持係統等一係列特色優勢醫療技術,並廣泛推廣至全國31個省市數百家醫院,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保證了學科在該領域的國內領先地位。同時,學科較早開展病毒性肝炎基因診斷和抗病毒治療,主持、參加多項國際、國內多中心的藥物臨床驗證,積累了豐富經驗,處國內領先水平。另外,學科推進新發、再現傳染病的臨床診治研究,為我國公共衛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保持醫療特色、發揮醫療優勢的同時,科研緊密結合臨床。建立了分子生物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生物信息學等10個研究子平台,建成含有細胞庫、標本庫等多種生物資源的樣品庫以及P3實驗室。以重大傳染病的診治為重點,開展了病毒性肝炎發病機製及新型防治技術研究,艾滋病等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感染微生態學和感染免疫學研究,傳染病診斷新技術研究,以及傳染病治療新技術與藥物研究,取得了一係列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學術影響的原創性研究成果,為臨床醫療提供了實驗依據,其中人工肝係列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近5年承擔“973”計劃、“863”計劃、“十五”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52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4項,獲得國家專利8項,發表學術論文315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57篇。學科擁有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包括院士1名,教授、副教授30名;博士生導師11名,碩士生導師25名;年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後30名以上。學科帶頭人李蘭娟院士現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感染病分會主任委員。還有多人在全國及浙江省各類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實驗室推行“PI製”,引進、彙聚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傳染病學和其他相關專業高級人才10名,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不同學科專業優勢互補的學術隊伍。在培養大批高層次的傳染病專業人才(包括博士後研究人員、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的同時,學科承擔浙江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學等本科生的傳染病學教學工作。《傳染病學》課程被評選為國家精品課程。主辦了《感染病》雜誌,主編了教育部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傳染病學》和學術專著15部;目前,教育部8年製及衛生部研究生規劃教材也正由李蘭娟院士領銜編撰中。

學科與國內外知名的大學、研究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連續主辦4屆國際肝衰竭與人工肝髒學術會議,研究人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專題報告10餘次,國際學術影響力日益提高。目前,傳染病學科已成為擁有病床256張、具備雄厚實力和強勁發展態勢、擁有優秀學術團隊和創業環境的品牌學科。中國傳染病學教材的奠基者浙江大學傳染病學科的創辦、發展,與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發展息息相關。抗戰勝利後,原教育部決定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和武漢大學各增設醫學院,並約請原北平協和醫學院教授、貴陽醫學院院長李宗恩統一籌劃。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約請李宗恩籌備浙江大學醫學院。由於北平“協和”委任李宗恩主持複校工作並擔任院長,李宗恩遂將浙江大學醫學院籌備工作委托給王季午。1946年春,王季午抱著要把浙江大學醫學院辦成國內一流醫學院的宗旨,從貴陽到遵義同竺可楨校長商談籌建浙江大學醫學院事宜,初步製定了醫學院的規模、學製、課程設置等,並建議盡快建立臨床實習基地。當時浙江大學非常缺乏醫學方麵的人才,王季午克服重重困難,先從建設教師隊伍著手,他四處奔波,從全國各地聘請了一批國內知名教授,建立了一支強大雄厚的師資隊伍。194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準成立浙江大學醫學院,王季午擔任院長兼附屬醫院院長。說起王季午,傳染病學界幾乎無人不知。他是我國傳染病學科泰鬥,內科學、傳染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王季午1934年從北平協和醫學院獲博士學位後,留校從事醫療、科研工作。正是這個時候,他選擇了內科作為終身專業,並以傳染病作為專業方向。上世紀30年代初期,黑熱病在中國是一種高發的傳染病,很多病人由於得不到早期診斷和治療,飽受痛苦,甚至死亡。當時,對於黑熱病的診斷,是靠脾髒和骨髓穿刺尋找病原體的,操作既繁瑣又危險。為了尋找一種簡便而安全的早期診斷方法,王季午根據黑熱病病原體利杜體存在於體內各種含有網狀內皮細胞的組織和器官的特點,經過反複試驗,終於成功地用穿刺周圍腫大的淋巴結和檢查人體周圍血液巨噬細胞,找到黑熱病的病原體——利杜體,他在ChineseMedicakJournak(《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上發表了題為TheexaminationofbloodsmearsforLeishmaniadonovaniinkalaazarpatients(血塗片檢查黑熱病病人利杜體)的論文,從而宣告了一種嶄新的診斷方法的誕生,提高了安全性和簡易性,被譽為“活郭霍”(科赫,Koch)。當時治療黑熱病的特效藥物尚未問世,他通過對銻劑的動物實驗研究,比較了國內外各種銻劑藥物的毒性和療效,證實了新斯銻波霜等銻劑為當時最有效的抗黑熱病藥物,奠定了國產葡萄糖酸銻鈉為最有效的抗黑熱病藥物的基礎。1940年,王季午被派到美國吐蘭大學熱帶病與寄生蟲病學院做訪問學者,他在該校協助講授熱帶醫學並交流經驗,參觀那裏的研究工作,因工作富有成就被聘為“名譽講師”。

同時,他遍訪全美各有名醫學院校與熱帶病研究機構,擴大了視野,熟悉了熱帶病研究近況。由於30年代王季午在黑熱病方麵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被美國同行稱為“Kalaazarman”(意即研究黑熱病有成就的人),並被邀成為美國熱帶病學會會員。因此,盡管王季午此時年僅38歲,是浙江大學所有學院院長中最年輕的,但他的醫學造詣,尤其是傳染病學方麵的成就使他在浙江大學的辦學、辦院、創建傳染病學科過程中如魚得水。他努力將浙江大學的求是精神與協和的優良傳統融為一體。自從開始籌建浙江大學醫學院後,王季午就沒有離開過醫學院。1952年院係調整,浙江醫學院單獨建校,王季午擔任副院長。1960年浙江醫學院改名為浙江醫科大學後他先後任副校長、校長、名譽校長。同時任內科學、傳染病學一級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等職務。1998年,浙江大學四校合並後,浙江醫科大學又成為浙江大學醫學院。王季午注重對學生進行臨床技能和臨床研究能力的培養,在臨床教學中十分重視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每個學生都要在臨床上進行學習、鍛煉。這就必須有一個附屬醫院作為醫學生的實踐基地。1947年春,利用籌辦醫學院時購置的兩座民房,改建修繕後作為附屬醫院,名為浙江大學醫院(現在的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1947年11月1日,醫院正式對外收治病人,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基地。醫學院教師與醫院醫師大都相互兼任。

建國初期,我國的傳染病防治形勢十分嚴峻。浙江具有水鄉、沿海、丘陵和山區的地理環境,血吸蟲病、肺吸蟲病、腸道傳染病和鉤端螺旋體病等發病率和病死率都較高,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為了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有效控製和治療傳染病,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加強傳染病學的教學,培訓傳染病防治人才,1955年9月,浙江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將原由內科承擔的傳染病防治工作劃分出來,建立了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病房,設病床30張。1956年,在王季午教授的領導下,浙江醫學院建立了傳染病學教研組,附屬第一醫院正式成立傳染病科。1958年,何南祥教授從蘇聯學習深造病毒學回國,組建了浙江醫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開展了脊髓灰質炎病毒、肝炎病毒等方麵的研究。為了加強傳染病基礎研究,1964年,在時任副校長的王季午教授領導下,創建了直屬浙江醫科大學領導的傳染病研究所,分設病毒病、細菌病和寄生蟲病3個研究室,開展了一係列科學研究,尤其在麻疹疫苗預防接種、細菌內毒素鱟試驗、血吸蟲病發病機理和殺滅鉤端螺旋體的實驗研究中取得了顯著成果。

王季午帶領醫務人員在進行臨床研究1996年,浙江醫科大學傳染病研究所、傳染病教研室、傳染病科合並、重組為傳染病研究所,下設研究部、臨床部和教研室。同年衛生部批準設立病毒性傳染病重點實驗室。1998年四校合並後,浙江大學傳染病學科改現名,主要由感染病中心(傳染病科、傳染病學教研室、傳染病研究所)、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3級實驗室等組成。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學科的建立,以及傳染病專科樓的啟用是傳染病學科上規模、上水平發展的轉折點,也是快速跨入國內外傳染病學術研究前沿的起點。王季午是我國編著傳染病學教材的奠基者。上世紀50年代,中國高等醫學院校都采用外國的傳染病學教材,但由於中國的傳染病的發病情況與國外有所不同,王季午決心要編寫出一本適合中國國情的傳染病學教材。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自編了一本《傳染病學》講義,在浙江醫學院試用,教師和學生反應均很好。1959年,在衛生部統一組織下,由他主編,聯合吳朝仁、錢鰆、曹鍾梁、戴自英、楊超前等傳染病學教授,編寫和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傳染病學》,王季午親自主持製定了教學大綱。他在主編這部教材中,參考了大量國內外有關文獻書刊,吸收了國內外傳染病研究的最新成就,並進行了中西醫結合的嚐試。該書內容充實,精煉,全麵,條理清晰,深入淺出,自1959年第一版問世以來,深受全國廣大師生歡迎。這部教材由他主持重編至第3版。此後,王季午積極探索辦學規律,整理、出版了一批高等醫學院校和廣大醫務工作者急需的傳染病學教材與著作。1973年衛生部下達文件要重編高等醫學院教材《傳染病學》,王季午任主編。他在無專用辦公室的情況下,在狹小的家裏,承擔這一任務,經過一年的艱苦勞動完成了這本書。此後,他又相繼承擔了《傳染病學》、《熱帶醫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傳染病學分卷、《內科理論與實踐》傳染病篇等六部著作的編寫工作。創辦了《中華傳染病雜誌》,擔任主編。1979年,他主編的97萬字的中國第一部傳染病學參考書《傳染病學》出版,為中國高級醫藥衛生人才進修學習,提供了一部高級專著,1989年該書獲浙江省科協優秀論著一等獎。1980年夏,他主編的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傳染病學》出版,1988年被衛生部評為優秀教材,並列為中國優秀科技圖書,1996年又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了編寫好傳染病學教材和參考書,王季午幾乎獻出了後半生的全部課餘時間和假期。傳承王季午高度重視傳染病學教材建設的優良作風,傳染病學科的專家們積極主持或參與傳染病學教材和專著的編寫。2004年,李蘭娟主編了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傳染病學》,同時,作為主要編寫單位參加了衛生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傳染病學》第四、五、六版的編寫工作。此外還主編了衛生部全國在職衛生人員培訓規劃教材《新發傳染病》(2004年),教育部7年製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傳染病學》(2002年),教育部繼續醫學教育《傳染病學參考資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