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9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加拿大的出版業遭受打擊,加以主要詩人或早逝,或移居英美,詩歌創作漸趨冷落。
小說和散文的創作隨著讀者的激增而在90年代日趨活躍。小說的風格與英美的暢銷書是一致的,既給讀者以樂趣,又要符合時興的道德觀念。加拿大這時期的英語小說中流行最廣的是鄉土文學,這些作品一般都有曲折的情節、突出的形象、善有善報的結局,如女作家露西·蒙哥馬利(1874~1942)所著《格林·蓋布爾斯來的安妮》(1908)及其續集,是以愛德華太子島為背景描寫女孩安妮的故事。又如拉爾夫·康納(1860~1937)以西部開拓區為背景的《黑岩》(1898)和以蘇格蘭移民聚居區為背景的《來自格倫加裏的人》(1901)。斯蒂芬·李科克(1869~1944)是這時期著名的幽默散文作家,他的《小鎮陽光隨筆》(1912)描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加拿大集鎮的景象,嘲弄了褊狹的心胸和虛偽的作風。
加拿大英語文學在這一時期的創作更具有民族特色,一望無際的森林、湖泊,寒冷、空曠的原野,星星點點的農戶,這些描寫至今仍有影響。
1926年加拿大獲得外交上的獨立,民族意識再次高漲,人民要求作家創作與國力相稱的文藝作品。《加拿大文人》、《加拿大論壇》等雜誌積極扶植本國作品,提倡小劇院運動,並開展對加拿大文學的研究。20年代初作家協會成立。這些都推動了文學創作的發展,以及戲劇、電影等的繁榮。
20世紀新的文學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加拿大英語作家在這時也多致力於改革與創新。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加拿大的一些英語詩人深受詩人龐德和艾略特的影響,擯棄了傳統的詩歌格律和語彙,而代之以樸素的詞句和自由體,如羅斯(1894~1966)和雷蒙德·尼斯特(1899~1932)。以後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師生亞瑟·詹姆斯·馬歇爾·斯密斯、弗蘭西斯·司各特、利奧·肯尼迪和亞伯拉罕·克萊因等創辦《麥吉爾雙周刊》,介紹並撰寫現代派詩歌。他們主張詩要有現代感,題材要擴大,不應局限於本民族和本地區,要有世界內容;在技巧上或以簡潔、明確的語言和意象表達思想,或以象征的手法表現內心世界。他們的創作和活動推動了現代派詩歌在加拿大的普及。
同時,多倫多的埃德溫·約翰·普拉特教授(1883~1964)吸取了史詩和口頭文學的特點,運用現代派詩體創作敘事詩,如《泰坦尼克號》(1935)、《比勃夫和他的道友們》(1940)、《衝向最後一顆道釘》(1952)等,以細致的敘事和寫景表現了勇於鬥爭的英雄主義。女詩人多蘿西·李夫西(1909~)以寫意象派詩聞名。到30年代中期,現代派詩歌完全取代了19世紀末的浪漫主義抒情詩。
30年代的經濟蕭條,使詩人為勞動人民的疾苦而傾訴,其中以安妮·馬裏奧特描寫西部草原農民破產的《沙風,我們的敵人》(1939)和李夫西反映工人艱苦生活的《晝夜》(1936)最有影響。
現實主義小說繼鄉土文學之後在20年代出現,最初多是描寫西部草原農民生活的作品。如羅伯特·斯特德(1880~1959)的《糧食》(1926)、瑪莎·奧斯滕索(1900~1963)的《野鵝》等。後來作品的內容擴展到揭示普通人生活中的矛盾和社會的陰暗麵,如弗雷德裏克·格羅夫(1872~1948)表現馬尼托巴地區歐洲移民生活的《沼澤區的開拓者》(1925)等4部小說,描述了移民在嚴酷的大自然中精神和肉體受到摧殘的情景。現實主義的著名作家莫利·卡拉漢在加拿大英語文學中首次描寫城市中的小人物以及生活中的失敗者的形象,並展現了蒙特利爾的麵貌。他的短篇小說集《四月來臨》(1936)和長篇小說《愛的得失》(1951)都深受讀者的喜愛。女作家梅佐·德·拉·羅施(1885~1961)的作品別具一格。她的《賈爾納山莊》(1927)及其十餘部續集,敘述懷特奧克世家的曆史,曾經風行一時。
這一時期的經濟和政治形勢迫使作家更加關心社會問題。他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寫出一些政治內容較強的作品,如貝爾德的《無用的遺產》。
近代墨西哥文學
18世紀墨西哥遭遇殖民者入侵後,土著文化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大量移民的湧入,決定了近代墨西哥文學是由開拓者文化與民族交錯發展而來。
18世紀時,墨西哥文學主要被教會人士所控製。一些作家開始研究墨西哥傳統文化及其社會,他們用拉丁文、希臘文寫作,如詩人迭戈·何塞·阿巴德(1727~1779)。其他還有一些曆史學家,他們保持印第安民族的文化傳統,開創了一種新的既非阿茲特克又非西班牙式的風格。
從19世紀初的獨立革命到1910年的民主革命,墨西哥文學新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