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已進入不惑之年。《易傳》雲: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回想吾今生碌碌,事業未成,功業未建,品德未修,一教書匠而已,於古人“三立”之事皆未夢見也。然幸賴名師指點,著述立說,才能結集付梓出版。
古人雲:
“詩言誌”、“詩緣情”。詩乃人生思想、情感、經驗、智慧、靈性借語言表達而已。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賞詩、玩詩、味詩、讀詩、析詩、解詩,乃吾人生一大樂趣亦,自娛娛人而已。綜觀古人賞詩讀詩之態度,兩類而已:一曰咀嚼玩味,有“言不盡意說”、“玩味說”、“興象說”、“滋味說”、“意境說”、“韻味說”、“興趣說”、“神韻說”,所謂“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也;二曰本事考證,有“比興說”、“象征說”、“寄托說”、“隱喻說”“本事說”、“索引說”
等等。前者為審美情感之體驗和整體印象之感悟,後者為語言之煩瑣分析和微言大義之追尋;前者為“審美體驗派”,後者稱“比興追索派”;前者一味印象玩味,不善於分析;後者固執於穿鑿附會,墜於分析之魔道。正如國學大師季羨林說:
“吾國民族之思維特點,整體的感悟的模糊的印象的,西方民族之思維特點,邏輯的分析的理性的判斷的。”
故古人一般反對對詩之分析分解,有整體渾融之說,有“不可解、不必解”之說。然新批評前賢亦雲:
“無法分析的詩使我惱怒”,信哉此言!我相信好的詩歌是可以分析的,關鍵是要找到一把合適的分析工具和利器而已,此工具利器名曰“細讀法”。細讀法乃進入詩歌語言、意義和結構之利器,它可以直達詩美之彼岸;細讀乃詩歌之響箭,它可以直穿詩藝、詩思之靶心;細讀如剝繭抽絲,它可以抽繹出詩美的五彩雲霞;細讀如外科大夫之手術刀,可以對詩美進行擘間分理;細讀如一架高清晰的顯微鏡,可以放大詩美的精細微妙之處;細讀如庖丁那一把神奇的解牛刀,在詩美細密的紋絡和縫隙中遊刃有餘。此書不讚同“審美體驗派”的模糊印象說,也反對“比興追索派”穿鑿附會式的解說,提出一種集中西詩藝、詩美和詩學之所長,力主把古代情感之玩味體驗與西方之語言細讀分析結合起來,創立一種體驗式的詩歌細讀藝術分析範式。所以,此書名曰《》。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對所運用的參考文獻不僅在文中和文後都作了詳細加注,又在書稿的後麵統一陳列了參考書目,對所選用、參用和引用的論文在文後都作了注明,在此,謹向原作者表示感謝和歉意。另外,本書的下編“案例分析”中的古典詩詞細讀分析文章,都是我近年來撰寫的,其中絕大部分都在公開刊物上發表過,在這裏,謹向《中華詩詞》、《文史知識》、《名作欣賞》、《杜甫研究學刊》、《山西師大學報》、《語文教學與研究》、《語文學習》等刊物的編輯致謝。
最後,還要感謝我的導師童慶炳教授和王一川教授、李春青教授在我訪學期間對此書具體而詳微的指導,感謝此書出版之時童教授慨然為之作序。在這裏,還要感謝甘肅人民出版社的張菁女士,對此書出版付出的辛勤勞動。另外,還要感謝我的妻子王雲嬌女士,對我事業的大力支持,在我撰寫書稿期間,承擔了全部繁忙的家務,使我有信心、力量、時間和精力寫出此書。本書的大部分文字是由我的妻子和兒子徐耕在電腦上敲打出來的,在此,向他(她)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是以為記。
徐克瑜
2009.2.2888於隴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