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詩歌朗誦的準備(2)(2 / 2)

現實比較--知己知彼。詩作是否有特色是在比較中體現出來的,如果在一次朗誦會上出現較多內容雷同、風格雷同、朗誦的處理方法雷同的詩歌,則一方麵沒有辦法使詩歌朗誦體現出特色,另一方麵也影響了整個朗誦會的效果。對於朗誦者來說,要想使其藝術創作體現出獨特的"這一個"特色,則首先要比較自己與其他朗誦者風格特點的異同,並在詩歌的文本上做文章,這包括在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樣性上。比如,回避同一主題詩歌選材的平庸化和大眾化,形式的選擇上要靈活多變,勇於創新。

分析選擇--明確思路。通過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分析後,創作者頭腦中可以形成一個模糊的框架,這時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種框架和思路進一步明確化,包括詩歌的主題思想、內容設定、形式安排、風格特色等,如,詩歌是由一個人獨誦,還是由多個人合誦,是獨白式的抒發,還是表演式的展示,這時都會有一個設想。當然,這還隻是一個宏觀的籌劃,進一步的工作要在以下幾步中逐步完成。

其三,口頭創作。有一句話說得好,詩歌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朗誦出來的。這也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詩歌一定要適合有聲語言表達的要求,其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詩歌口頭創作的特點。老舍先生在創作劇本時曾經是出著聲寫出來的,這對我們①公木主編:《新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928頁。來說也是一種啟示:我們在進行朗誦詩歌創作時,可以一邊思考,一邊吟誦,一邊記錄,當你吟誦出來的詩句比較符合自己的想法時,就將其記錄下來,並遵循事先理清的思路繼續下去,直到完成初稿。這時你會發現,創作詩歌的過程是一個深度思考和抒發情感同步結合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充滿藝術享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語體色彩的要求和是否具有樂感。

語體色彩--努力符合有聲語言表達的特點。在邊思考、邊吟誦、邊寫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口語語體的色彩要求。是否有文采不在於詩句是書麵化還是口語化,關鍵看是否能做到"我手寫我心",是否能夠把原來設定的一些想法變成文字,因此不要被"書麵化等於有文采"這樣的模糊觀念所束縛,要記住,這首詩是供朗誦用的,是供大家聽的。

增強樂感--努力體現有聲語言藝術的美感。口語化不是粗俗化,它要在淺近的文字中體現深刻的思想內涵,抒發強烈的情感,並體現出有聲語言藝術的美感,這就要求詩歌在聽覺上應具有樂感,富於樂感的聲音才能給人以美感。增強樂感要學習中國古典詩歌平仄相間的寫作手法,漢語拚音的陰平(即四聲中的一聲)和陽平(即四聲中的二聲)為平,上聲(即四聲中的三聲)和去聲(即四聲中的四聲)為仄,平仄相間就會使朗誦出來的詩句高低起伏、抑揚頓挫,富於音樂旋律般的樂感。

其四,修改潤色。詩歌創作最好一氣嗬成,不要斷斷續續,那種在創作初期就采取"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的方法,往往會阻塞寫作的思路,使其顯出較明顯的人工雕琢的痕跡,影響了詩歌的流暢程度和天然之美。不過一口氣寫完的詩難免會有用詞不當和考慮不周之處;同時,即便是出著聲寫出來的詩歌作品,也難免有書麵化色彩過濃的現象出現,這是不利於朗誦創作和聽眾接受的,因此,修改潤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這包括調整思路與結構,增刪內容,去掉生僻字詞,盡可能把單音節的詞變成雙音節的詞,等等。總之,修改潤色是要使詩歌的主題更加集中、結構更加完整新穎、語言生動富於樂感,更加適合朗誦的要求。

三、確定形式

(一)朗誦形式分類詩歌朗誦形式眾多,大體可以分為獨誦、對誦、集體朗誦、詩組合等幾種形式。

獨誦,是由一位朗誦者進行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獨誦的適應麵比較廣,在朗誦會、詩歌比賽、聯誼會等許多場合都可以進行,而且簡單易行,適合與聽眾進行互動交流,深為廣大朗誦愛好者所喜愛。獨誦的選材範圍也非常廣泛,無論是從體裁上劃分的古典詩詞、現代自由體詩歌,還是從內容上劃分的抒情詩、敘事詩,都可以采取獨誦的方式進行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