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兩朝均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高峰,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王安石、陸遊、楊萬裏等一大批著名的詩人,創造出了輝煌的詩歌時代;唐、宋兩朝也均是書法史上的高峰,唐代產生了以歐陽詢、柳公權、褚遂良、顏真卿、張旭、賀知章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書法家,開創了中國書法史尚“法”的新局麵,宋代則有以“蘇黃米蔡”書法四大家為代表的兩宋諸多著名的書法家,繼唐“法”之後,開創宋“意”格局,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書法藝術。唐、宋時期的很多著名書法家又都是著名的詩人,他們對中國詩歌和書法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對於他們的研究,應該是全麵的、綜合的,而不應僅僅局限於文學或書法上的成就。唐、宋諸多詩人與書法家集於一身,創作了大量的論書詩,詩人與書法家的密切交往也使詩歌與書法得到了互通與交融。

論書詩是指對書法藝術進行理論探索的詩歌,包括對書法作品、書家等予以品評的詩作。論書詩這一題材自唐發軔,至宋蔚為大觀,目前《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全宋詩》、《〈全宋詩〉訂補》中保留下來的論書詩有近千首之多。詩人用詩歌的形式品評書法,以一種藝術語言來評價另一種藝術門類,頗值得重視。在詩歌研究方麵,論書詩是一個獨特的題材,它將詩歌與書法二者結合在一起,書法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內容。在書法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上,論書詩有著獨特的價值:它既是書法文獻,同時又是文學作品,是以文學的形式來品評、研究書法的史料。對論書詩的整理與研究,可以進一步彌補書法史料研究的不足,並能充分挖掘詩歌中這一獨特題材的藝術價值。在文學與史學(書法文獻學)方麵對論書詩進行綜合研究,溝通史學、文學與藝術幾大學科,尋求三者的互通與互補性,在學科的交叉點上求得新的突破。

唐以前書論多在形而上層麵上講求義理,宋以後則對古法繼承問題比較關注,因此在技術層麵審美較多。受此影響,唐代論書詩更多的體現書家、書法作品的神韻,追求這種藝術活動帶來的精神愉悅感,其中描寫草書的詩最多,與大唐風度的自由精神相吻合。宋代論書詩更具有理性特征,對書法作品的技法探討明顯增多,體現出宋代書家的複古與創新取向,既有書法方麵尚“意”特征,又兼宋詩尚“理”風格。唐、宋論書詩無論在對書法文獻的語言甄別方麵還是內在審美體係建立方麵均有獨特價值。

注重文學藝術的交融一直是學術界的重點課題,學術界對於中國繪畫與詩歌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對中國詩歌和書法關係之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而對於書法文獻的文學性解讀更是無人研究,仍屬空白。對於書法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學術界將成篇書論與題跋作為研究重點,對論書詩這一獨特形式關注不夠,未能充分挖掘其學術價值與藝術內涵,未能將其從學科交叉的角度進行充分解讀。對論書詩的研究可與書論、題跋研究形成互補,彌補書法史料研究的不足,並對文學與藝術形成交叉性、全方位的綜合研究態勢。

目前國內外漢學界對於中國文學的研究,亦十分注意文學史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從廣闊的文化學角度考察文學。文學的演進本來就和文化的演進息息相關,古代的文學家往往兼而為史學家、哲學家、書家、畫家,他們的作品裏往往滲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因此,借助哲學、考古學、社會學、宗教學、藝術學、心理學等鄰近學科的成果,參考它們的方法,會給文學史研究帶來新的麵貌,廣闊的文化學視角對於文學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書力求將書法文獻與詩歌研究結合起來,溝通史學、文學與藝術,尋求三者的交融互通之處,形成對中國書法藝術價值的重新認識。第一章對中國詩學思想與書學理論的關係予以探討,進而探究中國傳統文藝思想的互通與互融。第二章對唐宋論書詩中形容語予以研究。唐宋論書詩中使用形容語是其重要特色,對形容語的研究,從比況物的使用到比況方法的探討,更有助於理解論書詩作為獨特書法文獻的特點及價值。第三章從唐宋論書詩中解析兩朝文藝思想嬗變的脈絡。第四章在宋代論書詩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個案,通過對蘇軾、黃庭堅、米芾的論書詩分析,研究其文藝思想及其對宋代文化的影響。第五章是有關詩歌與書法的幾篇論文,對兩種文藝部類的交叉性予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