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循環經濟與我們(1 / 3)

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生產率,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產品—廢物”線性模式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循環模式轉變。循環經濟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即3R原則:減量化原則(reduce)、再使用原則(reuse)和再循環原則(recycle)。循環經濟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的。在環境方麵表現為節約環境資源、降低汙染物排放甚至是汙染物零排放。循環經濟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融為一體,運用生態經濟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一、生態建設

生態建設主要是對受人為活動幹擾和破壞的生態係統進行生態恢複和重建,是根據生態學原理進行的人工設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生態係統的自然規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結合,達到高效和諧,實現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1.生態農業

我國生態農業是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係。其主要特點是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技術有機融合,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相結合,利用整體優化功能及因地製宜,建立多樣性農業為一體的結構,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合理利用。

(1)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

它的主要形式是在日光溫室的一側,建一個地下沼氣池,其上建豬舍和廁所,形成一個封閉狀態下的能源生態係統。主要的技術特點是:①圈舍的溫度在冬天提高了3~5℃,為豬禽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條件,由於飼養量的增加,又為沼氣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豬舍下的沼氣池由於得到了太陽熱能而增溫,解決了北方地區在寒冷冬季的產氣技術難題。③豬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大大改善了溫室內蔬菜等農作物的生長條件,蔬菜產量增加,質量明顯提高,成為綠色無汙染的農產品。

(2)南方“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

主要形式是“戶建一口沼氣池,人均年出欄2頭豬,人均種好一畝果”,起到以豬促沼,以沼促農(果、作物),以農促豬的良性循環生態格局。建設期間,本區域集約化養豬場的廢棄物都實行沼氣化處理,開展沼氣綜合利用,取得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這種模式在我國南方得到大規模推廣。

(3)西北“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

具體形式是每戶建一個沼氣池、一個果園、一個暖圈、一個蓄水窖和一個看營房。它以土地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結合的配套發展和生產良性循環體係。它的好處是“一淨、二少、三增”,即淨化環境,減少投資、減少病蟲害,增產、增收、增效。

(4)西南區模式

這種模式是在高處修建窖式蓄水池,實行高水高蓄,在旱坡地上聚土築壟,在壟底先放有機肥,壟上種植怕漬作物,溝內建橫的土擋,增加對降水的攔蓄作用。夏季收獲壟上作物後留基免耕,秋季實行少耕。壟和溝定期互換。地的周圍種樹,利用落葉作有機肥。

(5)城郊區模式

目前,我國城市的菜、肉、魚、蛋、奶、花等鮮活產品的供應仍主要來自城近郊區。北京大興縣留民營村自1983年起做了大幅度調整:建設小型奶牛場,擴大肉牛場和雞場,建立飼料加工廠和豆製品廠,建立250畝蔬菜大棚和400平方米蘑菇房,強化蔬菜、飼料和加工生產,成為城郊生態農業建設的典型。

沼氣“轉廢為能”—用沼氣代替天然氣作燃料

香港特區政府、遠東環保垃圾堆填有限公司和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將垃圾堆填區產生的沼氣,淨化後輸送到中華煤氣的大埔製氣廠,以代替天然氣作為生產煤氣的燃料。可每年減排13.5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少砍340萬棵10年樹木。

2.生態工業

生態工業是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由於它很好地解決了環境問題和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問題,得到世界很多國家的重視。以生態工業發展模式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通過生態工業園建設推動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扭轉高消耗、高汙染、低產出的發展現狀,從根本上解決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矛盾的局麵,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和諧發展。

生態工業園是循環經濟理念在產業園區層麵的具體體現。生態工業園作為以生態循環再生為基礎的工業園區,包括產品和服務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優的空間和時間形式組織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的交換,從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的減量化,達到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

生態工業園模式有下麵幾類:

(1)自主共生型生態工業園—卡倫堡模式。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是目前國際上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生態工業園。該園區以發電廠、煉油廠、製藥廠和石膏製板廠這四個廠為核心,通過貿易的方式把其他企業的副產品或者廢棄物作為本企業的生產原料,建立起一種工業共生和代謝產業鏈關係,實現了園區廢棄物“零排放”的目標。促使四個企業進行合作的動力是較低的交易成本,而不是其他原因。在園區內還有專門負責在四個核心企業之間進行協調、組織、結算、監督工作的管理隊伍,並且為新的廢棄物利用項目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使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得到優化配置,促使循環經濟得以有序進行。

(2)產業共生型生態工業園—貴糖模式。廣西貴糖生態工業園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生態工業園。針對製糖業本身是一種排汙量大的行業,貴港集團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以生態甘蔗園為起點、生態工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兩條工業生態鏈。該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產業共生及在“3R”原則指導下的生態農業與生態工業的共生,農業和工業高度一體化,將當地乃至廣西的甘蔗種植納入產業鏈條中,在“減量化”原則的指導下抓源頭提高甘蔗園的產量和甘蔗質量,並且將甘蔗園作為整個產業鏈條的收尾環節(即複合肥返田)。通過工農產業一體化形成的產業群有效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3)改造型生態工業園—美國Chattanooga模式。Chattanooga生態工業園曾經是一個汙染嚴重的老工業區,目前在該園區內,圍繞杜邦公司的尼龍線頭回收企業為核心建立起了一係列環保產業,推行企業零排放改革,不僅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而且形成了老工業區新的產業空間。這種老企業主導型生態工業園模式的特點主要是通過重新利用老工業企業的工業廢棄物,修補、擴展產業鏈,實現老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來減少汙染增進效益。

(4)虛擬生態工業園。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Brownsville生態工業園。由於該模式不嚴格要求其參與者在同一地區,而是通過係統模型、數據庫等一係列信息平台的構造建立成員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聯係,所以這種生態工業園的建立有利於突破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的限製將具有產業關聯度的企業聯係在一起,形成一種非傳統意義上的跨區域產業鏈,而且在原有參與者的基礎上可以不受地域限製地增加新成員來擔當修補現有產業鏈的角色,增加了產業鏈條擴展的靈活性。

二、資源回收利用

再生資源泛指那些經初次使用和利用後,經過回收和再加工可以被重新使用和利用的資源。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幾乎涉及生產、生活的所有行業和領域。這也是再生資源行業具有公益性、社會性顯著特點的重要原因。

1.我國的資源回收利用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廢棄物品種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大,可再生利用的資源量大幅度增加。

據有關部門2003年統計,我國每年大約有500多萬噸廢鋼、1400多萬噸廢紙、20多萬噸有色金屬及大量廢塑料、廢玻璃等沒有回收利用,價值大約900億元,而每年還需花費大量外彙進口2000多萬噸各類再生資源。

2.發達國家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舉措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可持續戰略指導下,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日益將循環經濟理念貫徹到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的實施方略中,其中德國、美國和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注重對廢棄物資源的回收利用工作,堪稱這方麵的典範。

(1)美國:多種措施推動廢棄物的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