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們難免要回頭向農耕經濟時代回顧和鑒戒中國的經濟發展史,於是,晉商——這個明清兩代稱雄神州五百年的群體得到關注,成為經濟界、史學界的熱門話題。尤其在山西,形成了持續多年的“晉商熱”。
其實,在曆史上,晉商群體內部始終存在著一個此伏彼起的發展過程。實事求是地說:晉商在明代中後期產生之初,它的中心區是在晉南和晉東南。明代學者講過:“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那時的蒲州(今永濟)、臨汾、長治、晉城才是真正的晉商故裏。晉中一帶當時尚經常遭受蒙古遊牧部落的騷擾。
隆慶五年(1571)明王朝實行“封貢通市”,蒙古“掩達汗”內附,實現了北邊的安寧。從此,晉商不僅能把買賣做到“大江南北”,而且足跡真正遍布“長城內外”。晉中人開始大量向北部邊境拓展,逐漸成為北路貿易的主力軍。
以後到雍正五年(1727)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晉中商人涉足對俄、對歐的國際貿易,萬裏茶路得以貫通,太穀正好處在“萬裏茶路”的交通要道上,又是茶路貿易主人們的家鄉所在地(經營茶路的主要是榆、太、祁數縣的晉商),於是逐漸成為茶路貿易的金融結算地,久而久之,就確立了太穀金融中心的地位。及至清乾隆年間,太穀成為晉商經營貿易的隆起帶。
乾隆六十年(1791)太穀縣纂修《太穀縣誌》,當時,太原府的知府鄧希曾(當時的太原府管轄十縣,稱“府十縣”:有陽曲、太原、榆次、太穀、祁縣、徐溝、交城、文水、嵐縣、興縣)曾為之作序。他寫道:“陽邑於郡以殷庶稱,聞其間商賈輻輳,市肆麟集。西北至燕、秦,東南至吳越荊楚之境,意者操奇贏計子母,習於金貝錢刀之氣深……”
成書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瀛環誌略》的作者徐繼畬,五台人,他青年時代曾目睹過汾河岸邊喧鬧的商業中心繁忙景象,在這裏,大批中國出口商品在聚集和轉運北方……這種從事國際貿易的字號林立。在平遙、太穀、祁縣,設置著馳名的一些山西票號的總號。(見美人德雷克著《徐繼畬及其瀛環誌略》)
上述史料證明,進入清代後,晉中,尤其是太穀已經奪取了晉商中心領袖區的位置。“金太穀”、“小北京”成為眾口公認、傳誦一時的太穀別稱。
盡管清代太穀商幫自認:乾壟嘉慶後太穀商業已開始走了下坡路。但是到清末,清王朝明令各地成立商會時,山西巡撫張小帆首先想到的還是太穀。他責成曹家的族長曹潤堂籌備成立山西商會。於是,曹潤堂聯合祁縣、平遙的商人於1904年,在太穀成立了山西總商會,推舉年輕的太穀商人武注東擔任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