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
這一術語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含義:
1.對於古典文化有相當的積累,理解傳統,並具有曆史意識,能夠“守經答變,返本開新”;
2.對於人的命運,人存在的意義、價值和尊嚴,人的自由與解放,人的發展與幸福有著深切的關注;
3.珍視人的完整性,反對對人的生命和心靈的肢解與割裂;承認並自覺守護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說性,拒斥對人的物化與獸化,否棄將人簡單化、機械化;
4.尊重個人的價值,追求自我實現,重視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誌和獨立人格”,並對個體與類之間的關聯有相當的體認,從而形成人類意識;
5.對於人的心靈、需要、渴望與夢想、直覺與靈性給予深切的關注;內心感受明敏、豐富、細膩與獨特,並能以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出來;
6.重視德性修養,具有叩問心靈、反身而誠的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能力;
7.具有超功利的價值取向,樂於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事物;
8.具有理想主義的傾向,追求完美;
9.具有終極關切和宗教情懷,能對於“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一類的問題作嚴肅的追問;
10.承認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對於差異、不同、另類,甚至異端,能夠抱以寬容的態度;
11.能夠自覺地守護和踐履社會的核心價值,諸如公平與正義。
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的基本要素應包括如下方麵:合理的懷疑,注重事實,尊重和寬容地對待一切新生事物。細究起來,這一術語可能具有以下含義:
崇尚理性的懷疑:既能做到不輕信,不盲從,不唯書,不唯上,又不意氣用事,簡單否定。
重視客觀的依據:不臆斷、不妄想——科學是富有想象力的,科學也需要大膽猜測,但必須立足於客觀依據。
鼓勵多元的思考:客觀世界是多元的、多維的,充滿著複雜性、交叉性、交融性,隻有鼓勵多元、多維度、多方位、多角度,甚至是多時序、多時段的觀察思考才能更接近現實存在。
強調實踐的檢驗:實踐包括實驗、實證。倡導平等、自由的爭論,珍視創造性、建設性的衝突。隻有保障了爭論的平權與自由,才會產生出真正的理性懷疑和多元的思考。
注重寬容的激勵: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每一個人在實踐中都可能遭受失敗。寬容是糾正錯誤的最好方法。
科學精神在一個社會取得主導地位,有兩個條件。一得有說真話不怕死的家夥;二是社會保證這些家夥死不了,一輩子喋喋不休,對所有的問題說三道四。科學精神是國民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教育中亟待加強的一個方麵。
公民素質
這一術語至少應包括以下含義:
1.了解現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並具有相應的實踐能力;
2.了解現代國家運行的基本原則和程序,具有民主與法製的意識和民主參與的能力;
3.了解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需的基本規範和底線倫理;
4.了解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學會自主判別、自主選擇和自主承擔,能夠為現代社會有尊嚴的多樣性作出貢獻。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好公民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順民,而是敢於挺起腰杆向那些漠視你的合法權利者說“不”的人合理的社會製度與好公民的存在是相輔相成的。
道德成熟的人
1988年,美國“課程發展監督協會”the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簡稱ASCD邀請了11位道德教育專家組成了一個專家組。專家組起草了一份文件——《學校生活中的道德教育》MoralEducationintheLifeoftheSchool,在文件中他們列舉了一個“道德成熟的人”所應具備的六種品性或特征。這個“道德成熟的人”會習慣性地、非常自然地表現出:
1.尊重人類的尊嚴;
2.關心他人的福利;
3.使個人興趣與社會責任相統一;
4.表現出正直;
5.對自己的道德選擇不斷反省;
6.尋求和平解決衝突的方式。
這對於我們思考“我們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特別是對於建構道德教育的目標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theKnowledgeBasedEconomy是一個以知識與信息為主要的生產要素和運行基礎的新經濟形態,區別於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要素的農業經濟和以資本與原料為主要生產要素的工業經濟。經合組織1996年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解釋為:“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
20世紀最後二三十年間電子計算機的迅猛發展和軟件產業的興起,是知識經濟開始形成的標誌。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基礎的高科技的創新、傳播和應用,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教育和科技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以網絡、電子計算機、數碼、光纜、多媒體為主要標誌的信息產業成為經濟中最有活力的產業。概括地說,知識經濟是一種信息化、網絡化、創新型的經濟。
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源的開發,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製度創新能力,決定著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景。因為知識不遵守物質世界普遍遵守的“能量守恒定律”,知識可以不受限製地增長。靜態地看,一個社會在一個時期內的原創性知識是稀缺的,但從動態來看,知識是非稀缺、可再生的資源。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信息時代,與其說是自然資源而不如說是知識有可能成為人類的主要資源以及力量和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知識已經變成了關鍵的資源,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個資源……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它創造了新的社會動力。它創造了新的經濟動力。它創造了新的政治學。”彼得·F·德魯克在作為財富之源的知識與以前作為基本的財富之源的土地、資金、能源之間,存在著重大的差異。正是這些差異,決定了知識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特征。在這個時代,最能利用其知識優勢的組織和個人,獲得財富和成功的可能性遠遠超出其他人。
個體的社會化、個體的社會性發展
個體的社會化,就是一定的社會文化共同體使一個自然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人——該社會文化共同體的價值與規範的分享者以及這一社會文化共同體發展與更新的參與者,成為這個社會共同體所能接納和所需要的人。這就需要他學習和掌握其社會文化共同體的價值、規範,使其逐步具有作為這一社會文化共同體的成員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和行為方式等。
人的社會化貫穿於每一個人一生的始終。其中兒童時期,是人的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化,主要是讓個體學習語言、生產與生活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建立一定的感情聯係,為日後在廣闊的社會領域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做準備。
個體的社會性發展主要包括分享、獲得社會的文化價值和規範,具有對於社會性情境的知覺能力、參與社會規則的建構能力學生通過參與班級紀律、同伴之間的遊戲規則等活動來發展這方麵的能力、人際交往與溝通的能力移情的能力如推己及人、同情共感的能力等。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基礎上的:其對象是“不道德”或“缺乏道德”的。在這一假設中,其實是暗含了對人的不尊重與不信任的。因而道德教育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種自相矛盾的境地:用不道德的動機去幫助別人變得道德。道德教育也就難以避免外在化、社會本位和成人中心,從而缺乏感召力和實效性。擺脫困境的路徑就在於以生命教育來超越和提升原來的所謂道德教育。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為了生命主體的自由和幸福所進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種存在形態。
推崇生命教育,主張用生命教育超越和提升道德教育,其理由就在於:道德教育是社會本位、成人中心的,它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的基礎上,那就是“兒童是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因而道德教育強調外在規範,而不是著眼於兒童的內在需求。
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於: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的目標是: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
作為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強調用生命去溫暖生命,用生命去嗬護生命,用生命去撞擊生命,用生命去滋潤生命,用生命去燦爛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確定起人的內在的不可讓度的尊嚴,樹立起生命神聖的觀念。而在我們的社會中,漠視生命,輕賤生命,甚至是踐踏與摧殘生命的事時有發生,讓人感到生命教育的必要與迫切。
生命教育,其現實途徑就在於: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把握;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自己去麵對;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創造。高揚生命的價值,反複吟唱生命的禮讚,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積極的存在狀態:投入、傾注、熱力四射、興味盎然。
對人的尊重,必須落在對於個體生命的尊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惟一性的尊重。一切以犧牲個體生命為代價而換取的所謂“大業”,所謂“圓滿”,不管它冠以何種美妙的名字,其正當性都是值得懷疑的。一切以“虛幻的共同體”的名義,對於人作出犧牲的要求都是缺乏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生命教育是一個有著明確的價值追求而又涵括著多重主題的教育實踐領域,因而是學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的重要主題和領域。這些領域和主題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