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語:我們需要更富技術性的教育(1 / 2)

仔細體味一番,我們平時在教育孩子時都用了那些方式、方法呢?

說教。冗長的,沒完沒了的說教是人們用得最多的方式,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呢?孩子半句也沒往心裏去,回頭還來一句“煩死了”!能就此怪孩子不懂事嗎?不能,至少不完全能。

再好的東西,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也就變味了。

指責。隨便找幾個孩子問一問,你對爸媽最不滿意的事情是什麼?孩子都會說:他們總是不斷地在指責我,有時我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還是會受到指責。比如說吧,我考試在班上得了第三,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可他們還是說,還有人考第一呢,你得第三有什麼了不起!

我們絲毫也不懷疑家長們的動機,他們是希冀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好,能夠最好。指責,對於家長而言是“怒其不爭”,是出於好意,是用心良苦。可是,我們想過沒有,當一個人,尤其是孩子,會在不斷的指責聲中學習的積極性會愈來愈高,個性的發展會愈來愈完善。這可能嗎?這現實嗎?這符合事實發展的客觀規律嗎?實際發生的情況大抵是:在指責聲中,孩子變得心灰意懶;在指責聲中,孩子的逆反心理悄然而生;在指責聲中,孩子變得愈來愈不願與父母、老師交流,於是,網絡成了他們最好的朋友。而這又會招來更多的指責。

不管人們的動機是什麼,有多善良,有多美好,可結果就是如此!這難道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替代。替代是指有些家長,也有些教師為孩子做一切他們能夠做到的事情。這些事情中,有些是他們的份內事,有些則是應該由孩子自己來做的事情。替代行為的心理機製是過度關愛。關愛本來是件好事,可天下事都得講個“度”,過了這個“度”,好事也能變成壞事。楚人宋玉描繪鄰家女的美貌時說: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施朱則太赤,施粉則太白。過多的關愛,過多的替代,家長和老師感到問心無愧了,可孩子的責任心卻會下降,麵對困難時的無力感則會上升。

舉一個如今司空見慣的現象為證:

許多小學生晚上做完家庭作業,都會有他們的父母為他們檢查作業(這受到大部分老師的讚許)。檢查完的作業當然不會有錯,老師每每畫上五角星以示嘉獎。可這一切帶來的真實結果又是什麼呢?孩子在做作業時根本不擔心做錯,反正有人把關(做事的責任心在下降);在獨自遇到困難時,無以應對,因為幫忙的人不在了。現在許多單位的領導說新來的年輕人缺乏責任心,尋根究源,原罪並不在他們自己身上。

重獎。過去人們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後來又有發展了,說“有錢能使磨推鬼”。在這物欲橫流的商品社會,“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是許多人的信條。不過這並不是百靈百驗,看看中國足球就知道了。大量的金錢投入下去,收獲的卻是愈來愈提不上嘴的成績和一堆人渣。金錢同樣不能促使孩子學習成績的迅速提高。給多少錢就能考多少分的激勵機製好象也不太靈驗。孩子再來一句,我不要錢了,可以不必學了吧!看你如何應對?

打罵。當上述招數都使完了,所期望發生的狀態並沒有出現,所不期望發生的狀態到是比比皆是。家長們便惱羞成怒了,“圖窮匕首現”,祭出了他們的最後一招——施以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