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一個家庭中,最受關注的人是誰?孩子。你可以做一個小小的調查。觀察一個家庭中,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的目光是落在那個人身上?你會發現,無論是兩代人的三口之家,還是三世同堂的五口之家,孩子通常是焦點人物。
最不吝嗇的投入是在那個方麵?教育。在一個家庭中,手頭的錢是買房子還是買汽車?是炒股票還是買基金?可能會爭執不休。可是,如果說把錢投到子女的教育上,幾乎是全票通過,沒有異議。每年的夏季,有多少家長(有富人也有窮人)懷揣著大疊鈔票,四處奔走,找關係、托人情,希望為孩子選擇一個好學校。於是,漢語中又多了一個詞“擇校”。鈔票送出去的,一臉的成就感;送不出去的,好象臨近世界的末日。我曾看到過一個老太太在排隊交擇校費的情景。那是一所很有名氣的重點中學,擇校費要四萬元,她說那幾乎是她一生的積蓄。但為了孫子上學,義無反顧。
現在的人,最不敢在誰麵前擺譜,耍威風?孩子的老師。無論你是當官的還是經商的;你有權也好有錢也罷;你可以在別人麵前牛氣衝天,但到了你孩子的老師麵前,你得陪笑臉,他(她)訓你幾句,你也得聽著。那怕訓得並不全對。
說這些並非憤世嫉俗,隻是想證明一點:現今的中國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作出了巨大的投入。包括財力、精力、體力乃至注意力。
這種投入不是沒有理由的。人類的基本心態之一就是把子女看作是自身生命的延續。故而在教育問題上作大投入完全可以理解。至於我們中國人在這方麵更是勝人一籌。雖然現在很少有人嘴上說“光宗耀祖”,但這種觀念作為延綿幾千年的文化熏陶,已深植於人們的潛意識之中。於是,有這麼兩句話深得社會各階層的認同,那就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這種高投入的效益究竟如何?任何投入都要講究回報嘛,如果高投入得到了高回報,我們有理由為之歡欣鼓舞。可令人沮喪的是,現今的大部分中國家庭在談到孩子的教育狀況時,許多人的反應是“一聲歎息”。花了無數的金錢與精力,傾注了全部的心血與希望,卻沒有收到預期的豐碩成果。
現在絕大多數中國人不愁吃、不愁穿了。但並不意味著沒有煩心的事了。在許多家庭裏,孩子的學習成績如同大山一樣壓得家長喘不過氣來。有些人,剛才還神氣活現的,一提到他孩子的學習成績,立馬成了魯迅筆下的閏土。
在上世紀50、60年代時,流行一句童謠“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現在不僅是學生的命根,還是家長的命脈所係。為什麼孩子的成績就上不去呢?我們已經做了許多許多!
為孩子學習的事,已經讓父母心煩意亂,如果品行上、心理上再有問題,那更是讓全家不得安寧了。而這兩件事,每每又如孿生兄弟,成雙成對的到來。
學業成績不良、品行與心理上的問題成了家長們每念及此就腦袋發大的心病。更有甚者,是子女的敵對情緒,真是出錢出力、費精勞神,最後落了個仇人。
有父母發出這樣的感慨,沒孩子不好,有孩子也不好;生男孩不好,生女孩也不好。悄然滋生“人生即痛苦”的悲觀厭世情緒。
這裏麵肯定出了問題!
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
在教育問題上,人們有著巨大的熱情,也不吝一擲千金。但若反躬自問,我們對孩子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到底知道多少?我們對教育的規律又掌握了多少?人的培養,可視為世界上最複雜的工程之一,缺乏正確的理念、科學的方法,非但無功而返,還會有害無益。
本書以漫話方式為您講述家庭中無可回避的12個教育問題,尋求其根源,剖析其原因;作出科學的解釋,指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生活實例,有科學研究,在閑閑而談、娓娓道來之中,讓您學會如何做一個成功而輕鬆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