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包跟皮樣板的製備(1 / 3)

鞋跟是鞋體上必不可少的底部件,包跟皮相當於給鞋跟穿上一件外衣。製備包跟皮的樣板,是指從現有的鞋跟上取出包裹鞋跟的樣板,不等於包跟皮的設計。鞋跟的造型對設計的高度、長度、粗細程度都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要與鞋楦、鞋幫相配合,所以鞋跟設計與鞋楦設計同屬於造型設計,是鞋類設計的另一個方向,將在後繼的楦型設計課中講述。本節課主要是了解鞋跟以及製備包跟皮樣板。

一、鞋跟的種類

鞋跟的種類非常多,隨著鞋子款式變化的增加,鞋跟的種類還會增多。走進鞋跟商店,會被滿牆滿櫃台的鞋跟弄得眼花繚亂,因此有必要掌握對鞋跟的分類。

1.按鞋跟的高度劃分

可分為高跟、中跟和平跟。

2.按鞋跟的材料劃分

有膠跟(橡膠)、木跟(木材)、皮跟(天然底革)、塑料跟等。皮跟有自然的花紋,不需要包跟皮;膠跟有較大的彈性,包跟後有皺褶,也不需要包跟皮;木跟一般都需要有包跟皮,其中有一種軟木,自身的花紋很好看,也不用包跟皮。塑料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用工程塑料製備的,例如ABS塑料,質地較好,染色性能好,表麵還可以噴塗和電鍍,外觀已經很漂亮了,就不需要用包跟皮;另一種是用PVC等塑料,一般需要使用包跟皮。

3.按釘合鞋跟的方法劃分

釘合鞋跟有內釘法與外釘法的不同,所以鞋跟就有內釘跟與外釘跟的區別。現在的鞋跟,幾乎都是內釘跟,也就是從鞋腔內部,用鞋釘將鞋跟釘住。在使用木跟的時代,是采用手工釘跟,現在的塑料跟,大多是采用釘跟機來釘跟,不僅效率高,而且質量好。

什麼是外釘跟?在使用橡膠跟時,從內部釘跟不牢固,所以要從外向內釘住鞋跟。鞋釘的長度要超過鞋跟一些,穿透內底,出楦後再把多出的鞋釘“盤”倒,稱作盤釘。使用皮革材料的鞋跟時,也是一層一層從外向內釘起,稱作堆跟,也屬於外釘跟。雖然外釘跟已很少見,但是應該知道這種釘跟的方法。

4.按鞋跟的裝配工藝劃分

因為鞋跟的組裝,影響到工藝流程的安排,所以按照不同裝配工藝分類有壓跟(克跟)、卷跟(肖掌跟)、插跟(坡跟、楔形跟)、堆跟(皮跟)等類型。

壓跟的工藝是先使外底與幫腳粘合,然後把鞋跟壓在外底之上,故稱作壓跟。上海方言叫克跟,“克”是扣的諧音,也是壓的意思。

卷跟的工藝是外底先與鞋跟的跟口麵粘合,組成成型底,然後再與幫腳粘合。肖掌跟也是上海方言,“肖”即相似,指外底的尾部相似於跟掌口麵,也是指卷跟。

插跟是指鞋跟前端“插”在幫腳與外底中間的一種鞋跟。鞋跟往往成楔形,也稱作楔形跟。加工時先把鞋跟粘合在外底上,組成成型外底,然後再與外底粘合。插跟與卷跟是有區別的,例如坡跟,底部出弧就形成彎曲坡跟,這就是長插跟。長插跟變短,就形成短插跟。例如壓跟,跟口的前尖點彎曲下滑,形成一個尖嘴,這就是卷跟。一般情況下插跟的跟口麵比卷跟長。

5.按鞋跟的造型劃分

鞋跟的造型變化太多了,特別是異形鞋跟的出現,往往是無法細致分類,下麵是以鞋跟口棱線的特點進行劃分。

(1)直跟類:這類鞋跟的特點是跟口棱線都比較直。一般常見的有跟麵較長的平跟、厚重的中跟、經過演變後又出現了瀟灑的馬蹄跟、有力的橛子跟等造型。

(2)彎跟類:這類鞋跟的特點是跟口棱線有彎曲的變化,典型的造型是歐洲宮廷舞鞋上的路易斯跟,鞋跟的中腰周邊都向內收縮。幾經演變,又出現了清秀的卷跟、優美的錐跟以及風靡一時的匕首跟等。

(3)坡跟類:這類鞋跟的特點是沒有跟口麵,跟麵與跟底麵直接交彙成一條跟口線。坡跟的造型後高前低形成坡狀,坡跟的跟口線長度位置可達到楦底前後身的分界線,一般的坡跟有裏外懷的區別。典型變化。

(4)彎坡跟類:彎坡跟是坡跟的一種變形,如果將跟底麵進行曲麵分割,就形成了彎坡跟,彎坡跟是有跟口麵的。

二、鞋跟的部位名稱

1.鞋跟的曲麵

典型鞋跟的曲麵有四個,包括跟麵、跟底麵、跟側麵、跟口麵。

(1)跟麵:指鞋跟的上曲麵,裝配時與鞋後跟底部結合在一起。跟麵呈凹弧狀,可以容納幫腳和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