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由於在設計鞋楦的底樣板時,最凸的位置不一定就是關節點,但不會相差太大,否則這種鞋楦就不合腳了。如果第一次找不準,可調節一下位置,再試一試,有2~3次調試就可以找到準確的楦號了。特別是對於有超常放餘量的楦型來說,這種假設法有獨到之處。如果還有懷疑,還可以再通過楦頭的厚度、蹠圍變化等加以反正。
2.測量楦蹠圍
找到準確的第一、第五蹠趾關節邊沿點後,利用軟尺測量楦的蹠圍。
測量方法:
(1)左手握楦、楦尖朝前,外懷向上,右手拿軟尺;
(2)將軟尺的“0”點對準第五蹠趾關節邊沿點;
(3)左手握楦的同時按住軟尺一端,右手將軟尺繞楦體一周,一定要通過第一蹠趾關節邊沿點,並與0點交叉重合;
(4)使軟尺完全貼伏在楦麵上,讀取讀數,測量結果即為楦的蹠圍長。
對於標準的鞋楦來說,楦體的蹠圍都有一定標準的,前麵介紹的幾種楦型都標有相對應的楦蹠圍數據。對於非標準楦型來說,如果蹠圍能適應某些人群的需要,也沒有關係,也要測出準確的蹠圍長度,並標明適應的是哪種肥瘦型的腳型。
3.在楦底中線上找到腳的特征部位點
在楦底麵上貼滿美紋紙膠條、畫出底中線。判斷出準確的鞋號後,在底中線上找出腳的主要特征部位點。計算時利用公式:
特征部位點位置長度=部位係數×腳長-後容差
在底中線上分別找到腳趾端點、拇趾外突點、小趾端點、小趾外突點、第一蹠趾關節點、第五蹠趾關節點、前跗骨凸點、外腰窩部位點、舟上彎點、外踝骨部位點。以上這些數值,在以後的楦體尺寸表中都可以查到,這次進行計算,是為了鞏固前麵學到的基礎知識,找點的同時也就了解到楦體尺寸表是如何編製的。
4.複製楦底樣板
沿著貼滿美紋紙膠條的楦底麵外側,用鉛筆沿著楦底棱外側線描畫一圈,如果裏腰窩的棱線不明顯,要事先勾畫出來,再轉移到貼楦紙上。將貼楦紙小心揭下來,貼平在牛皮紙上。貼平的方法:
(1)先將楦底中線貼平,要直、要正,防止左右歪斜;
(2)分別將前掌貼平、將後跟貼平,最後再貼平腰窩部位,有變形時處理在腰窩;
(3)用剪刀或刻刀分割出楦底樣板,注意這一圈鉛筆線並不在楦底麵之內;
(4)要求楦底樣板周邊的輪廓線應該光滑、流暢;
(5)把楦底樣板複在原楦上進行檢驗,先檢查長度,再檢查前掌寬度,然後檢查後跟寬度、最後檢查腰窩部位寬度。注意這幾項檢查是分步進行的,檢查合格後即得到楦底樣板。在生產中,長度和寬度是允許有誤差的,在課堂練習時要求越準確越好。
5.在楦底樣板上標注控製線
在楦底樣板的背麵(牛皮紙一麵)重新標注部位點和控製線。
(1)連接底中線AB;
(2)找到第一、第五蹠趾關節部位點,即A5點和A6點,並作第一、第五蹠趾關節寬度的線;
(3)連接第一、第五蹠趾關節邊沿點,得到斜寬H1H線,斜寬線與底中線交點即前掌凸度W點;
(4)在第五蹠趾寬度線上,自外向內截取第一蹠趾寬度線長,定R點,連接RB就得到分踵線;
(5)按照“18%腳長-後容差”找到踵心部位點M0,過M0點作分踵線的垂線,交裏懷於M1,交外懷於M2,M1M2即為踵心線。踵心線與分踵線相交點即中心凸度M點。其中的M1M與MM2應該相等,誤差不超過±0.5,利用這種方法可以修正底中線的準確度;
(6)分別在底中線上找到腳趾端A1點、拇趾外突A2點、小趾端A3點、小趾外突A4點、前跗骨凸度A7點、外腰窩A8點、舟上彎A9點、外踝骨中心A10點,並分別作出寬度線,參見圖3-26。
學生在操作時要隨時觀察,解決不正確的操作手法。
四、考核標準
本實踐課對動手能力要求比較高,考核以複製的楦底樣板為基準。複製後的楦底樣板邊沿輪廓光滑整齊,控製點和部位線完全準確即定為“優”。每錯一個知識點就降一個等級,這些知識點包括:鞋號的判斷、找部位點準確、連接控製線正確、複製樣板準確、剪刀或刻刀功夫好等。差錯不太大可定為“優-”、“良-”等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