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山無水
打開地質圖
卻見到崇山峻嶺
一條條線
穿過山脊
掠過流水
山在水中聳立
水在山中流行
靜靜的海子邊
敲響了巉岩沉嘹的鍾聲
入雲的山峰巔
我傲視雄鷹與長天搏擊
3
我坐在桌邊
無霜無雪
拾起手標本
卻聽到霜碎雪崩
一疊疊手痕
似盤羊強勁的足跡
霜在草上靜默
雪在空中飛行
霜氣凜然的原野上
飄動著我們不朽的風彩
巍峨聳立的雪峰上
刻下了“誌在山野”的豐碑
1996年
素描
——獻給老地質工作者
李忠東
他的臉
是地質錘雕刻的
版圖
聳立是山,坳陷是穀
縱橫交錯的
是江河
多少年,為這山這穀
為了這江河
把頭熬成喜馬拉雅的雪
把皮膚灼成火山岩的顏色
把愛情深埋岩體如海百合
而身軀因勞累隆成世界屋脊
唯有心靈
在地殼深處
發著金屬的光芒
1996年7月
心中的歌
鄒成敬
戰友和同事創作的詩詞歌賦無計其數,或因工作負擔的沉重,或因生活瑣事的拖累而漸次遺失,更多的是作為自我生活經曆的記錄,保存在自家的檔案裏,外人難以品嚐。
今天介紹的可是另外一類。1983年原區調二分隊在1:20萬德格幅地質礦產調查的同時,用鋼板手工刻印了一本《清平樂·專輯·崗拖詞抄》(孤本存鄒成敬處),1991年原區調四分隊在1:20萬類烏齊幅、拉多幅地質礦產調查的同時,鉛字打印了一本《瀾滄江之聲》(孤本存李再隆處)。
在它的兩個序言中對這兩個小冊子的產生和彙集,做了精妙的敘述,現摘錄如下。
《崗拖詞抄》序:
“七月,原野偶得清平樂(崗拖兵站)一首,同伴小強抄閱而流於眾,後大倫倡,穭賦一首和之,霎時,春花爛漫,美不勝收,或描述邊塞風光,或抒發豪情逸興,有馳騁大自然的清新麗語,有天馬行空的山野俚句。雖功夫尚淺,難免緣襲,但均反映於我們分隊沸騰的、豐富的、充滿激情的野外生活,現選錄成冊,以陶冶性靈,啟迪自己。”
注:文中原野是鄒成敬,小強是郭建強,大倫是楊大倫(已故)。序為時任技術負責的鄒成敬代筆。
《瀾滄江之聲》序:
“有人把江河流淌之聲喻為歌聲,其實,心中無歌,流水之聲哪裏來歌?三年來,我們生活、工作在瀾滄江畔,日夜聽那江水奔騰流淌之聲,或如萬頃雷霆、或如悠悠琴韻,久而久之,流水之聲竟為心聲,瀾滄江的歌就是我們心中的歌。”
不知有多少個風雨的黎明,我們沿著瀾滄江邊的小路,走向那冰雪鋪蓋,人跡罕至的蠻荒山野,用我們簡陋的工具和崇高的信念,去完成裝點江山的五彩圖卷,去完成我們艱難卻壯麗的人生,當我們在陡峭的山崖上頑強地攀越,當我們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中執著地探尋,當我們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條路來……我們曾經有過多少次失敗,卻沒有一次放棄;我們曾經有過多少次困倦,卻沒有一次磨蹭。因為瀾滄江無時不和我們在一起,無時不以她那粗獷的歌聲和我們粗獷的歌聲呼應,無時不以她那深沉激揚的歌唱傾訴著我們的痛苦和歡愉,愁緒和欣喜,奮鬥和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