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作的研究對象就是地球,就是去查明我們腳下的地層、岩石、古生物、地質構造,去探究人類的居所——地球幾十億年的演化曆史,就是去了解礦產、能源等資源以及我們生存的環境,為人類發展與社會進步服務。對地球的探索、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工程建設和災害防治等等,都要以地質調查為基礎,所以人們常把地質工作者譽為“尖兵”。

區域地質調查,就是按照不同比例尺(小比例尺,1:100萬;中比例尺,1:20萬、1:25萬;大比例尺,1:5萬)的國際地形圖分幅,進行圖區內係統的地質調查,測製地質圖並提交相關的地質調查報告,作為國家或國際上的基礎地質圖件和基礎地質資料。因此區域地質調查(簡稱區調),又是其他地質工作的基礎,所以區調工作者堪稱“尖兵中的尖兵”。

我國幅員遼闊,地質地貌情況複雜,加之曆史上科學和經濟落後,所以存在許多地質空白區。1949年以後,我國開始組建區調隊伍,借鑒國外的技術與方法,進行係統的區域地質調查,許多人跡罕至、鮮為人知、謎團重重的地質空白區,逐漸被好幾代區調工作者填補和破解。

四川省作為中國的一個大省,作為一個多種地質、地貌、地理單元交彙的複雜而又典型的地區,它的區調工作,無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而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以下簡稱四川區調隊)的隊員們,正是在這樣的特殊背景和責任下,書寫了自己的人生中也是中國地質調查史中,值得記憶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9年,是四川區調隊建隊50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候,有許多的人和事值得去緬懷和思索。1959年,四川區調隊的前身——四川省地質局甘孜地質隊區測分隊和達縣地質隊區測分隊受命組建,後又由不同時期的四川省地質局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和第三區域地質測量隊演變成為現今的四川區調隊。四川區調隊涉及的工作地區多為四川、重慶、西藏、雲南、青海、新疆等中國西部地區的高山、高原、峽穀、荒漠區,在這樣的地區進行地質拓荒與奠基,無疑要付出很多艱辛的努力,甚至是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四川區調隊正是以這樣的努力和代價走過了50年的曆程,當然也伴隨著值得他們自豪和驕傲的業績,當然也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難以磨滅的故事。在區調隊建隊50周年之際,無論是年逾古稀的退休老地質隊員還是尚在工作崗位奮鬥的中青年地質工作者,也無論他們仍是在區調隊工作,還是天各一方,不少人都拿起筆,記下了過去半個世紀那一幕幕難忘的經曆和情感。

本書不僅收錄了這些回憶文章,而且為了更全麵地反映四川區調人的50年曆程,編者還從曆年來區調隊的情況簡報、隊辦刊物以及各類公開的報刊、雜誌上,精選出本隊職工的部分作品輯入書中。

本書共收入紀實性的文章112篇,其中大多數文章按年代分為開創時期、改革年代、新的世紀三個部分。開創時期,由1960年初區調隊剛組建至1976年;改革年代,是從“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1977年至1999年;新的世紀則是自2000年以來至今。每一部分中文章的編排順序,先按文章所記敘的故事的年代劃分,對於輯錄的曆史作品,再考慮以寫作時間來劃分;對於個人的跨不同曆史階段的地質生涯回憶文章,編為“區調人生”;對於某一工作階段、工作項目或專業領域的回憶及學術思考的文章,則輯為“回憶思考”,這兩部分中文章的編排,以作者的姓氏拚音為序。

此外,本書還輯錄了四川區調人寫於不同曆史時期的散文、小說、詩歌共計20篇,編為“荒原野草”,其中又分“文”、“詩”兩部分,其編排均以作者的姓氏拚音為序。

本書所載,都是作者親身體驗、發自肺腑的記錄,反映了不同曆史背景下的地質工作者同時也是社會普通人的悲歡。此外,本書也記錄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地質工作的史事,不少文章都感人至深,甚至催人淚下。本書不僅是構建和傳承精神文明的鮮活教材,可供究往,可助開來。同時,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它也會在廣大地質工作者和社會讀者中產生共鳴與啟迪。

在本書問世之際,感謝四川區調隊的現任領導班子對於本書策劃、編纂與出版所付出的努力,也要感謝特地為本書撰寫回憶文章、以及沒有撰寫回憶文章的區調老同誌,但願他們的記憶、情感和希冀永存於高山大川之中。

範曉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