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金熙帝後期的格局變動(2 / 2)

吾沒後,宋若敗盟,推賢用眾,大舉北來,乘勢撼中原人心,複故土如反掌,不為難矣。吾有術付汝等,切宜謹守,勿忘吾戒:如宋兵果舉,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製禦所不能,向與國相計議,擇用智臣為輔,遣天水郡王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王,並力破敵。如此,可安中原人心,亦未深為國朝患害,無慮者一也。

宋若守吾誓言,奉國朝命令,時通國信,益加和好,悅其心目,不數歲後,供需歲幣,色色往來,竭其財賦,安得不重斂於民。江南人心奸狡,既擾亂非理,其人情必做叛亂,無慮者二也。十五年後,南軍衰老,縱用賢智,亦無驅使,無慮者三也。俟其失望,人心離怨,軍勢隳隳,然後觀其舉措。此際,汝宜一心選用精騎,備具水陸,謀用材略,取江南如拾芥,何為難耳?

爾等切記吾囑。吾者南征,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

遺囑的第一部分,說明自己自從少年時代就是為了女真族的事業馳騁疆場,縱橫南北,滅亡了遼朝和北宋,打得南宋納土稱臣。但是他也指出,南宋仍然是金朝最大的外患。做出這份遺囑的原因,就是惟恐南宋興兵北進。這些表現出他心係大金的愛國之情和一片赤膽忠心。

第二部分是對都元帥府四帥的囑托,即在南宋興兵的情況下如何對抗宋兵。宗弼的對敵戰略戰術,表現出這位女真族英雄的韜略。他清楚地看到,此時宋金雙方力量已漸趨於平衡,短期之內誰也滅亡不了對方,南宋抗金戰爭的不斷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他在臨終時告誡金朝將帥,要繼續與宋朝保持和好,不要隨意打破這種均勢。

宗弼分析了形勢發展的幾種情況,分別提出了應對之策:如南宋背盟進犯,實力不強的進攻就“用兵馬破之”;如果南宋勢不可擋,就抬出被俘了二十一年的宋欽宗(被金朝封為天水郡王)作傀儡,以老皇帝(宋欽宗)為大金的擋箭牌來對抗新皇帝趙構,給大宋朝造成“其理無有弟(趙構)與兄(欽宗)爭”的進退兩難境地。如果宋高宗真的置宋欽宗安危於不管不顧而執意進攻中原,那麼他一定會失去中原百姓的擁戴之心,從而導致內亂,使金朝臨危自保。實話實說,這招確實很損,怪不得宗弼死活不願意把宋欽宗也遣返回南宋,敢情留著這塊“活寶”還有這麼大的用處。

第三部分講述的是宋金雙方繼續和好的情況下如何製勝。如果南宋每年繼續繳納歲貢,則必然要“重斂於民”,必然導致“人情必做叛亂”,南宋的國勢將日益衰弱。15年後,“南軍衰老,縱用賢智,亦無驅使”,到那時“取江南如拾芥”。他分析這種形勢,確實也有些主觀盲目,其目的是讓四帥有必勝的信心對抗南宋。

第四部分是囑咐都元帥府四帥不要忘了他的遺言,並告訴四帥如何借鑒南宋最厲害的兵器神臂弓和重斧,這兩樣兵器都曾經讓宗弼吃過大虧,宗弼痛定思痛,也準備仿照南宋的這兩件“法寶”,製造出能夠戰勝敵人的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