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中原王朝相比於北方遊牧民族實力要強大很多,但是為什麼就一直不能把他們搞掂呢?這些遊牧民族沒有根據地,過的是到處放牧的生活,哪水草豐茂,就在哪兒搭帳篷定居,這地方不行了就換個地方放牧和生活。如果遇到了自然災害,就南下去搶掠中原王朝定居者的財富和糧食來維持生計。
此外,遊牧民族一般出來的都是騎兵,跟中原王朝的正規軍打的是遊擊戰,打不過就跑,反正蒙古草原甚至是西伯利亞的地方很大,可以躲藏的地方很多。最厲害的中原王朝正規軍根本無法進攻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因為太遠了糧草接濟不上,萬一被斷了糧道,就會麵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所以曆代中原王朝都對這些遊牧民族感到力不從心,基本上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來對付他們,最多是在他們來中原搶掠時候伏擊一下,深入北方腹地的軍事進攻不是很多。很多的時候就是對方天災的時候救濟一下,或者平時給一些吃的喝的用的,破財消災了事。
到了遼朝統治北方時期的大部分時期,整個蒙古草原呈現的是群雄爭霸的激烈場麵,而這正是遼國統治者所非常希望看到的局麵,可以采勸分而治之”的手段來控製局麵。
到了遼朝最後一位皇帝天祚帝時期,前文提到過,他的統治腐朽黑暗,蒙古族開始在蒙古高原上崛起。隨著遼國被金國所滅,蒙古部落也就順理成章地變成了金國的臣屬。
新崛起的金朝對看到蒙古部落在北方草原茁壯成長,心裏也很不踏實,畢竟以前女真族也是在遼朝的統治下崛起起來的,金朝的統治者恐怕蒙古部落也像自己一樣翅膀硬了就不再聽話了,於是也對蒙古部落開始了警惕。
起初,金朝采取了“懷柔綏遠”的政策,金太宗上台後,請蒙古部落的酋長到金上京,一來是向對方示威,表明金朝這個“天朝大國”還是很有實力的,連諾大的遼朝在幾年內都被我們打得灰飛煙滅了。第二個目的是熱情招待這些“蠻夷”,表明金朝對蒙古部落政策很好,大家相安無事地過好日子對大家都是好的,最後還要給遠道而來的“貴賓”很多的賞賜。蒙古部的酋長卻很高興地接受了吳乞買的邀請。
一般情況下,部落的酋長是肯定來的。在遼朝時期,當時的女真部落的很多酋長,包括穆宗盈歌、太祖阿骨打、後來的太宗吳豈買,都曾經應召去朝見遼朝的皇帝。所以這次也不例外,蒙古的酋長來了,他的名字叫合不勒。此人是個標準的蒙古漢子,樣子傻大黑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是個非常有能力的蒙古部落首領。
合不勒率領十幾名隨從一路長途跋涉來到了金國的都城上京會寧府朝見金太宗完顏吳豈買。
第一次進眼花繚亂的大城市,合不勒還真的覺得新鮮,左看右看前看後看都看不過來。其實,當時的都城還沒有名字,一般叫做“皇帝寨”,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並不怎麼樣。到了金熙宗年代,才有了上京會寧府的稱呼,總人口估計也就是十萬人左右。如果當時合不勒有幸去北宋的汴京,那個可是人口超過一百萬的繁華都市,還不把合不勒的眼睛看壞了。
金太宗吳乞買在見到合不勒後,覺得合不勒就是那種傻乎乎的土老帽,不是那種有心計的人,所以就對他很有好感。
合不勒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能吃能喝,見到好吃的飯菜立即“甩開腮幫子,露出後槽牙”地一頓猛吃,根本不在乎什麼禮節。這個樣子,金朝的上層看在眼裏喜在心頭,覺得這個人胸無大誌,不會對金朝構成什麼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