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問道:“朕煩先生到襄府看襄王之相,如何不去而回?”陳摶道:“老夫已看過了。襄府門前奉役奔走之人,都有將相之福,何必見襄王哉?”太宗之意遂決,即日宣詔,立襄王為太子,後來真宗皇帝就是。陳摶在京師又住了一月,忽然辭去,仍歸九石岩。
其時,有門人穆伯長、種放等百餘人,皆築室於華山之下,朝夕聽講。惟有五龍蟄法,先生未嚐授人。忽一日,遣門人輩於張超穀口高岩之上,鑿一石室。門人不敢違命。室既鑿成,先生同門人往觀之。其岩最高,望下雲煙如翠。先生指道:“此毛女所謂‘相將人翠煙’也,吾其歸於此乎?”言未畢,屈膝而坐,揮門人使去。右手支頤,閉目而逝,年一百一十八歲。門人環守其屍,至七日,容色如生,肢體溫軟,異香撲鼻。乃製為石匣盛之,仍用石蓋;束以鐵鎖數丈,置於石室。門人方去,其岩自崩,遂成陡絕之勢。有五色雲封住穀口,彌月不散。後人因名其處為“希夷峽”。
到徽宗宣和年間,有閩中道士徐知常,來遊華山。見峽上有鐵鎖垂下,知常攀緣而上,至於石室。見匣蓋欹側,啟而觀之,惟有仙骨一具,其色紅潤,香氣逼人。知常再拜畢,為整其蓋,複攀緣而下。其時徐知常得幸於徽宗,官拜左術道錄,將此事奏知天子,天子差知常賚禦香一注,重到“希夷峽”,要取仙骨供養在大內。來到峽邊,已不見有鐵鎖,但見雲霧重重,危岩璧立,歎息而返。
至今希夷先生蛻骨在張超穀,無複有人見之者矣!有詩為證:
從來處士竊名浮,誰似希夷閑到頭?兩隱名山供笑傲,四辭朝命肯淹留。
五龍蟄法前人少,八卦神機後學求。
片片白雲迷峽鎖,石床高臥足千秋。